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实验学校还在“实验”吗
阚兆成

    近日,“实验学校到底在实验什么”这一话题引发热议,议论的焦点在于:究竟多少实验学校有真正的实验项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热衷于冠名“实验”?从我们熟悉的一些实验学校看,目前的实验学校大多名不副实,甚至徒有虚名,与普通学校并没有什么两样,真正有实验项目的学校寥寥无几。

    我国的实验学校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的许多文学大家,如鲁迅、老舍、胡适等都从事过教育,曾掀起一股教育改革热潮。在此大背景下,第一批“实验”性质的学校诞生了,如北京孔德学校。学校真正以“实验”命名是从附属类学校更名开始的,比如山东的“省立实验中学”是师范类大学的附属学校,改名是为了给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承担大学的教学研究任务。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两种流传至今的特色教学方式——教研组和集体备课。当时,与其他学校相比,实验学校教育资源丰厚,有明确的教改项目,教研氛围浓厚,是区域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20世纪80年代,实验学校更是担负探索和检验某种教育理论或进行教育改革试验的任务,政策、资金和项目也会向实验学校倾斜。实验学校的实验项目,大多由教育行政部门分配:有的进行办学体制探索,比如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探索,初中、高中完全中学教学模式探索;有的进行课程设置研究,学校低年级开设语文、数学、常识,中高年级添加社会、自然、体育、农事等;有的进行学科教学方法探索;有的推广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如布鲁姆目标教学法,等等。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实验学校原有的政策资源优势不断消减,实验学校的实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没有了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实验项目,有些实验也就随着既有项目的结题而结束了,这就是目前众多实验学校名不副实的原因。

    当然,仍有少数实验学校不忘初心为教育改革前瞻性课题攻关探路。但是,这部分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部分实验学校只剩下一个名称而已。

    如今,仍有不少学校争相冠名“实验学校”,其原因就在于“实验”这个百年招牌的魅力,冠上“实验”之名有“卖点”,会成为招生的噱头。

    真正的实验学校必须在“实验”二字上下真功夫,立足课程改革使命,在某一教育领域真正担负起敢闯敢试的责任,拿出真正的实验方案并一以贯之地进行探索,在教育观念的更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真正发挥改革实验田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