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百家笔谈
探寻德育知识的本质
沈嘉祺

    德育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常常将班主任推向无助的境界,班主任怎样讲学生才认同?怎样做才能让德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期刊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嘉祺关于德育工作的第一篇——

   ————————————————

    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常常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道理、要求已经讲了许多遍,但学生无动于衷,向学生讲述、分析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班主任不禁感叹,讲道理比给学生讲习题难多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与德育知识的本质有关。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明确德育的两个特性,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相对性。德育所陈述的道理、规范、要求是人类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预设,注重的是人“应该如何”。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应该如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班主任教育学生诚实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是在影视剧中,学生也看到了这样的情节:一个人得了绝症,家人为了让他对生活充满期望、减轻他的心理负担,欺骗他说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太累了。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因为如果家人直接告诉病人实情可能会加速其病情恶化。

    可见,诚实并不能成为永恒不变的美德,随着情境的变化,在某些场合中谎言反而是一种善意的表现。

    德育知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表现出相对性。班主任如果批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是玩物丧志,那么学生可能会提出电子竞技运动已正式列为一种体育项目的观点,并以此来反驳班主任。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相对性对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

    不确定性。德育知识作为一种“应该如何”的价值选择,结果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与数学、物理这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唯一性不同。火箭发射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轨道、程序运行,只要有一个计算错误都会导致发射失败。可是学生在进行道德价值选择时,既可能得到积极、正面的反馈,也可能得到消极、负面的反馈,两种不同反馈会让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学生既可能因为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而得到积极的肯定,也可能因为同样的行为而被诬陷为肇事者;学生可能会因为向老师坦白错误而得到表扬,也可能遭到老师严厉批评。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德育显得复杂而多变。

    正是由于德育知识的复杂性,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辨析。德育知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困惑,有时班主任的观点与家长的说法不一致,有时学生在社会、影视作品中也会看到多种多样的价值观,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相信谁?又应该如何选择?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应简单进行灌输、说教,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在众多观点中辨析其价值,分析什么是对的、好的,为什么是对的、好的,以及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例如面对电子游戏,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应该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组织学生在辨析中看到玩电子游戏的利弊。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个案反驳教师,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形成某种有利结果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学生是否可能具有同样的条件和基础。通过这种辨析,学生不仅提高了判断能力,也学会了在复杂情境中作出正确选择。

    二是关注现实。德育知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时,不要简单把道德知识作为一种道理、观念进行传授,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在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来分析、讨论问题,进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德育知识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才会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德育要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得到精神的生长和心灵的舒展。

    (沈嘉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德育与教师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专著及主编的教材主要有《初等教育德育论》《小学班队管理》《小学教育实践手册》等)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