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三重自信
秦玉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乡村教育规模萎缩,相对缺乏生气,以致有人产生了“乡村教育都要消失了,我们再这么做不是浪费资源吗”之类的疑问,甚至出现了“乡村教育现代化过时了”的直观判断。乡村教育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自信危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宏观政策语境。为深刻认识与深入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乡村教育现代化自信问题,不断加强价值自信、实践自信、理论自信。

    如何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自信

    从乡村教育服务人口规模、服务对象农业功能以及存在样态意义三方面来看,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规模价值、结构性作用与人类学意义,可以从这些维度建立与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价值自信。

    2019年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53883720人,其中城区、镇区、乡村分别占37.5%、41.65%、20.85%。乡村教育所服务的人口数量庞大。乡村教育服务人口的大体量,使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规模价值。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将要或正在转移的乡村人口素质,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质量,为中国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支撑;反之,庞大的缺乏素质竞争力的农村人口无疑会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与质量。

    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为79.15%。同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根据教育城镇化率与城镇化率基本匹配原则,乡村教育规模目前依然庞大。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与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从结构性需求看,我们必须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的宜居性,更好服务于农村、农业与农民。农村、农业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素质提高,会让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更加稳固。同时,高度发达的农业与素质不断提高的农业人口与农村人口必然要求和需要乡村教育现代化。

    从人类学的意义讲,乡村教育具有更大的丰富性。从学校与班级规模样态看,农村地区有小规模学校、一般规模学校、大规模学校,有大规模班级、一般规模班级、小规模班级。从上学样态看,乡村有走读上学、校车上学、寄宿上学。从教学样态看,乡村有小班教学、全科教学、复式教学。乡村教育的样态多样性使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人类学意义。

    如何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自信

    直观地看,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自信源于实践的成功。反思不同类型乡村教育现代化实践,剖析不同实践思维及这一思维方式下的乡村教育现代化实践的优缺点,可以不断提高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自信。

    早期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是输血式的。作为被帮助方,乡村学校只要简单承认自己比城镇学校贫困,自己的教育比城区教育落后,乡村教育现代化就简单了——接受城区的资源投入或接受城镇教育的做法输入,这可能会助长作为被帮助方乡村教育主体的“惰性”,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作为帮助方,城区只要有资源或有自己认为比乡村教育更好的做法,乡村教育现代化也就变得简单了——提供资源或简单移植自己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作为帮助方城区教育主体的“惰性”,进而使其缺乏思考改进帮扶方式的动力。在乡村教育资源绝对紧缺的情况下,输血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无疑是有效果的。但是,当乡村教育资源绝对紧缺问题解决后,从以资源供给为基础的外源式援助转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内生式发展,应成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地化乡村教育现代化,是通过乡村教育内部努力,在寻找难题破解方式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在地化乡村教育现代化在强调乡村教育作为具体、独特的教育存在上具有解释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自信。尽管在地化乡村教育现代化比较理性地强调“本土”的意义,但是仍然在强调“本土”,在思维上仍然或强或弱地假设农村与城市的对峙。

    共生型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教育在与城市教育比较中,在城乡教育体系中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定位自己、发展自己的实践。共生型乡村教育现代化实践中,一个地区的乡村教育可以发现自己,发现与自己处境相似的乡村教育的实践智慧,基于自己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化改革创新,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这是乡村教育现代化实践的一种高级状态,也是乡村教育现代化实践自信的一种最佳状态。

    如何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自信

    从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的不同方法论看,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按照不同规范推进逻辑思辨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经验行动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实验实证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让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更加规范,不断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自信。

    逻辑思辨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以逻辑推演为主要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说清楚,更新与引导乡村教育现代化认知。逻辑思辨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可以改变人们对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认知处境,在一个新的高度认识乡村教育现代化,构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愿景,探索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不断加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自信,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合理性认识。

    行动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是指参与正在进行的实践,以干预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方式,基于理论以及实践中显现出的道理、信息与数据调整乡村教育现代化策略。行动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正视在地化需求,充分利用地方教育传统与优势,关注行动的理性与知识含量,重视实践的智慧与创新,促进本地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所建构的“理论”,具有地方知识的底色,可以通过乡村教育现代化故事以启发而非指导的方式影响乡村教育现代化实践,具有示范价值和启示意义,可以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自信。

    实验研究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分析乡村教育现代化项目设计、体制机制设计、发展模式的效果、约束条件与发挥作用的原理,建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实验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通过对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变量进行干预,可以发现某些变量改变对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指标的影响大小与作用机制,可以形成对乡村教育现代化更具有解释竞争力的理论。

    实证研究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以科学的抽样方法与有效的样本数量描述一定区域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状态,以科学的研究设计寻找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比较的方法或连续前期数据与发展曲线假设的方式预测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实验实证的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具有数据与证据优势,兼具科学性和可重复性特征,可以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自信,增强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证意识。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