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09日 星期三
我的课程观
学校党史教育课程的建构策略
方红缨 黄 宁

    当前,小学生党史教育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还没有成为独立的课程门类,只是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有所涉及。因此,小学生党史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依据区情、校情建构系统性课程。为此,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以“责信德育”为基础,开发了江岸区小学党史教育课程——“传承红色基因,做江岸美好责信少年”。

    时代性。课程建构应紧紧围绕革命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新中国建设中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区精神、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月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展开,从不同历史时期看党和国家的发展,每一种精神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这样的课程建构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艰难困境和时代的进步,深入领悟每一种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整体性。“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课程设计应坚持整体性原则,从大课程观的视角全方位思考课程内容与形式。比如,学习江岸区自主设计录制的《党旗党徽放光芒》《红军不怕远征难》《世界战“疫”看中国》等红色微视频,品读赏析《红岩》《红日》《红旗谱》等红色书籍,观看《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上甘岭》《开国大典》等红色电影,开展红色场馆研学活动,组织各类红色主题的班会、队会、校级活动以及各类红色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区教育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寻找课程元素、优化课程形式,让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在红色课程中浸润、净化、升华。

    系统性。课程实施要思考目标、内容、评价、管理等要素,区教育局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每一板块的课时要求,课程实施的具体方式、评价原则及注意事项等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例如,红色微课明确规定每周1课时,利用夕会、班会时间进行;红色阅读结合语文学科课外阅读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定红色书目,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分年段推介阅读内容;红色电影周在暑假进行;主题活动全年至少4次,其中班级两次、校级两次;红色研学在国家规定的研学课时中落实,每学年4-5天;等等。课程实施要与学校特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避免加重师生负担,避免党史教育与学校常态教育脱离等问题。

    本土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课程资源应充分重视家乡文化、地域文化、区域文化、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江岸区素有“武汉的雨花台”“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美誉,“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各类红色场馆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整合性。课程内容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一是课程类型整合,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党史教育内容有机整合;二是跨学科横向整合,将相近学科中的党史教育内容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整合在一起,释放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三是学科内纵向整合,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出发,梳理学段和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点、重难点等,进行加工、归纳、整合。

    儿童立场。课程教学切忌形式化,一定要坚守儿童立场,基于儿童经验,由难化简、深入浅出,不断实现高尚道德情感的自主建构。江岸区小学30节红色微课中,低年段聚焦建党百年人物,以“寻、晒、颂、听”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让学生知晓建党历程中的伟人与英雄;中年段展现“行走红色江岸”研学活动,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寻访红色场馆,讲好研学故事,汲取红色精神;高年段从儿童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重要事件,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艰难险阻到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从新中国奋发图强到抗疫成果世界瞩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

    德育要指向学生行为,江岸区党史教育课程倡导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以党史学习中汲取的精神营养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各类红色志愿服务,为身边的人奉献爱心,通过不同的社会体验践行时代担当。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