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4日 星期三
育匠有方
从“管住不出事”到“服务学生人人出彩”
刘飞飞

    我们为什么要做教师?为什么会在职业院校做教师?想必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原因。但一项调研报告显示,80%以上的教师之所以选择这一行业,并不是源于对教育的热爱,仅仅是将其视为一种谋生手段。

    教师如此,学生呢?全国调研的数据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职业学校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之前带过一个60人的班,我随口问了问,只有一个学生表示比较喜欢现在的专业,毕业后也准备从事这一专业。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并不画等号,被动学习,自然也难学好。

    我常说一句话,“学生不学习,是对老师最大的伤害”。试想,教师在课堂中遇见的都是呼呼大睡的“问题学生”,怎么能不伤悲?怎么还会有教学的热情?

    学生不学习,是谁的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吗?好像是,其实不然。我认为,一个学生不学习可能是学生的问题,但多数学生不学习必然是教育出了问题。目前在职的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是普通教育出身,对职业教育缺乏系统认知,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职业院校教师要做的是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消除“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职教学生是差学生”的偏见,培养对职业教育的兴趣。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学生对职业的自信,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

    离开教学质量有好的管理吗?

    前些年考察过一所处于郊区的学校,周围是农民的大片果园、菜地。每当瓜果成熟时,总有学生三更半夜跳窗翻墙去偷瓜果。于是,学校把窗户改成防盗窗,校园各处装上摄像头,晚自习让班主任去盯着,睡觉前点名,点完名把宿舍门一锁,一天终于结束了。这样的管理,老师累、学生憋。

    其实,提高教学质量才是解决学生管理难题的唯一途径。

    职教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都经受了比较多的挫折,他们对书本知识等文字符号并不敏感,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感,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在课堂上呼呼大睡。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人的思维类型大概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线性思维,对于符号很敏感,善于组织概念,推论演化;而形象思维对于文字符号并不敏感,善于在环境中重构概念。我们的学生多数善于形象思维而拙于逻辑思维。

    以齿轮类型教学为例,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直齿圆柱齿轮的概念是什么,斜齿圆柱齿轮的概念是什么,锥齿轮、人字齿是什么……很快,学生会睡倒一大片。但如果教师拿过来几组齿轮,要求学生观察有何不同,每组抽人回答,根据回答情况作出评价,学生的表现可能会好很多。

    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管理问题百出,有些学校就提出“教育比教学重要”“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还是以学做人为主”。这些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此而忽视了教学,问题就很严重了。比如说素质养成,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教学都忽视了,素质怎么养成?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不就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吗?离开了职业课程,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从何谈起?

    所以从某些角度而言,德育要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学生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不就在上课吗?那学生德育养成最多的时候不就在课堂吗?但是现在许多任课教师不在意这些,认为自己的课只要讲完就好了。至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压根没有这回事,学生听得懂听不懂,似乎也不太重要,因为大家觉得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差学生”,学生不学习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任课教师几乎没有压力。压力跑到哪去了?都跑到班主任这里来了。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可不就是要在课后给班主任“找事”吗?

    在教育和教学的众多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育人主体的问题。任课教师上课不管学生迟到的问题,不管学生睡觉的问题,下课不管学生桌椅摆放的问题,不管学生实训完工具整理问题,不管学生实训服穿戴问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怎么养成?

    职业教育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实践比理论重要,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确实,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实践应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去做,而非教师灌输。但如果实践失去理论指导,又容易变成简单重复的练习,枯燥乏味,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而且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重构理论知识,继而指导实践。教育绝非灌输,但也不能轻视理论。

    一般学校的课程安排,大多是一年级学习文化基础课,二年级学习专业课。让这些普通文化课教育的“失败者”上来先学文化基础课,自信心会进一步受挫,还没有真正进入专业学习,专注力、学习自觉性早就消耗殆尽了。

    这个难题怎么破解?我考察了许多学校,发现只有一体化设计比较有效,便于管理。这里所说的一体化,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还是教育与教学的一体化。一组教师对一组专业学生进行指导,不同的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业理论水平高的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教师负责实验实训,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心理品质培养,高年级助理班主任负责日常督促。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仪器设备使用,本组教师具有完全自主权。

    有人会纳闷,权利都给教师了,那如何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很简单,教考分离。不管教师课怎么上,我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逼着教师自己去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而不是逼着教师都按照同一个样子去上课。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应用实践,那让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学生有成就感。对于教师而言,你这节课教会了学生什么?对于学生而言,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如果一节课什么都没学会,自然没有成就感,也就没有学下去的欲望了。

    所以,一堂好课,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我们讲平面连杆机构,可以将生活生产中相关问题引入课程,学生一个项目学下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收获感。实践的获得感要远高于理论的获得感,因为实践的获得感是可展示、可炫耀的。这就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好集体的每个学生都是乖小孩?

    许多班主任感慨:一两个“问题学生”往往牵扯了自己的大半精力。教师应该将有限的精力放在这一两个问题学生身上吗?其他学生怎么办?这个问题当然各有论断。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职业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如果对所有学生提同样的要求,那必然有学生是不达标的,也就是“教不好”。如果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那是否所有学生都是可教的呢?

    以上两个问题,是我们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导致的。

    这个世界本是五彩缤纷的,学生各具特色,以后要奔赴不同的岗位。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要对所有学生提同一个要求?所有的班级,势必会培养出这么几类学生——人力、人才、人物,人力能用,人才好用,人物非用不可。

    我举过一个例子:上课了,我让小A上来擦黑板,小A把黑板擦完了,这就是能用;同样,我让小B上来擦黑板,小B不只是把黑板擦了,还把讲桌也擦干净了,这就是好用;我让小C上来擦黑板,小C不只是把黑板和讲桌擦干净了,而且还做了一个值日表,把这学期擦黑板的工作都解决了,这种学生不就是非用不可吗?教师对人物、人才、人力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达有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前提。

    再看一下我们的管理目标,我们要把班级管理成什么样子?什么样的班级是好班级?许多班主任管理班级没有计划,班级管理呈现无序性,可能许多教师认为把班级管住不出事就行了。可是越想管住不出事,就越容易出事。盯考勤,盯纪律,盯生活,盯卫生,盯安全,时刻高压,事倍功半。

    学校和教师一心想要杜绝安全事件、杜绝考试作弊、杜绝迟到、杜绝旷课……可能吗?不可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事前预防,做好事后预案,把应该做的都扎扎实实做到位。所以,我们应该宏观地看待问题,一个班出现了突发事件未必就是差班,一个班有学生迟到也未必是差班,当然若是安全事件频发、学生经常迟到旷课,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无人迟到、天天全勤,这样的班集体一定是好集体吗?我看未必。

    我认为,好集体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乖小孩,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一个集体人人有事、人人乐事、人人出彩,自然就没学生给老师“找事”了。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从管住不出事的理念转变为服务学生人人出彩的理念。

    如何让班级学生人人有事、人人乐事、人人出彩?那就要从班级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上想办法了。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职业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