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非常教师
田源:一枚毽球里的教育天地
本报记者 宋 鸽

    他带领学生用3年时间拿到广东省毽球锦标赛小学组冠军,并且连续3年包揽市、省、全国各级毽球比赛的冠军等多项荣誉;他是深圳市侨办华教志愿者,从2010年起连续9年到马来西亚沙巴州华人学校教当地华人学生毽球技巧……他是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学校体育教师田源。

    在学生眼中,田源是个“双面”教师,有时风趣幽默,有时一丝不苟。对这个评价,田源颇为认同:“男老师嘛,应该有阳刚之气,压得住气场,训练毽球队时要严格对待,细化到毽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体育课上则要与学生做朋友,保持风趣与幽默,让他们通过体育课感受毽球的魅力。”

    在校长满小螺眼中,田源有点“傻”。比如,做临聘教师考编时天天泡在体育馆带毽球队训练,考了几年才考进正式编制;专找调皮孩子放到毽球队训练,不仅盯专业还要盯学习;多年来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带领学生坚持训练……“最可贵的是,他不计个人得失且把整个心都放在学生成长发展上。”满小螺说,正是田源所谓的“傻”,让她理解了“百术不如一诚”的真意。

    “这种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时,田源每天早上走进校园都能看见田径队的高年级学生在训练,整齐的步伐,稳定的呼吸,无一不让田源感受到一种健康的美。学校田径队在当地很有名气,取得了不少辉煌成绩,再加上彼时中国女排精神的感召,让田源热血沸腾。

    当一名运动员,为国家争光,成为田源心中的梦想。

    升入初中,田源参加了全市毽球选拔赛,从此与毽球结下不解之缘。这份缘分中,不得不提的是当时负责全市毽球训练的陆学仁。作为江苏省高邮市体委(市体育局)主任,陆学仁有10年乡村体育教学的经历。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陆学仁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全国第一届毽球锦标赛4月在苏州举行。毽球是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体育运动,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陆学仁想,第一届说明毽球项目才刚刚起步,如果现在开始学的话,大家实力相差不远。

    观摩完比赛后,陆学仁组建了高邮市第一支毽球队,他一边学习研究毽球项目,一边总结提炼毽球的规范动作和专业术语。田源自豪地说:“当初一个毽球都不会踢的陆老师,带出了许多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并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多次出国进行毽球推广活动。这是一种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1999年春天,在陆学仁的带领下,田源与几个毽球种子队员远离江苏高邮老家业余体校毽球队,南下前往广东、惠州、深圳一带,踏上了专业毽球的求学之路。

    在广东惠州学习训练的日子里,田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45分钟后再去上早读,下午放学后总要训练两个多小时才吃晚饭。所有节假日全部用于毽球训练:学校没有体育馆,就在架空层训练,层高不够学控制传球、场地不够学制动跑动、水泥地面太硬学缓冲落地,面对疲劳和伤痛,他硬是咬牙默默坚持着。

    由于参赛名额和年龄限制,在毽球单打项目中田源只能作为陪练,但他从未抱怨过,一直努力训练,直到队友登上全国男单冠军的领奖台。陆学仁知道,这份荣誉同样属于田源。

    “体育生并不粗野”

    2005年夏天,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的田源来到深圳市行知小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田源仍记得,17年前在一片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地中,校长满小螺坚定了将毽球文化发展起来的决心:“再难,也要建一个小小的室内场地,保证毽球的教学和训练。”满小螺看重的是毽球对场地要求不高,人人可以参与,还能传承民族文化,正符合学校“让所有孩子受益”的标准。

    那时,深圳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毽球训练队,想要在深圳毽球界有一席之地很难,新学校想要获得荣誉更是难上加难。一腔热血的田源夸下海口“3年内夺冠”,这句话不仅引来了同行的质疑,还有家长的不信任。毽球队组建初期,并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参与,一是怕影响学习,二是对体育生有偏见。

    “体育生并不粗野,他们一样成绩优秀,不同的是身体更加健康,意志更加坚定。”为了让家长放心,田源从当时仅有的1—3年级学生中选拔种子队员,不仅考虑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有意让班主任将班里调皮的孩子送到毽球队,早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作业。与学生在一起时,田源也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把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都统计到毽球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2008年,首次参加广东省毽球锦标赛,田源带领行知小学毽球队击败了连续6年蝉联冠军的桥头小学,实现了3年夺冠的目标。当时的桥头小学意气风发,选手普遍身高1.7米,队伍主要由六年级学生组成。而行知小学毽球队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身高普遍在1.4米—1.6米之间,队伍主要由五年级学生组成。很明显,这是一次以弱打强的比赛。但是田源早有准备,“我们那时有一股冲劲儿,其实打比赛不仅打技术还要打意志,打心态。平时我带学生就非常重视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和心理素质。”田源会模拟比赛分数落后的场景,让学生适应逆境,不断调整状态。

    在多年的培训和管理经验中,田源越来越认识到培育思想根基的重要性。毽球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很多人却不了解。为此,他给学生讲述毽球史,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要求学生认真训练,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毽球技战术都力争做到更好;同时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和团队精神。学生每天早晚训练4小时,他从不缺席。训练之余,田源还会带学生观影,在《夺冠》中学习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在《建国大业》等爱国影片中学习国家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至今回忆起来,田源仍旧为毽球队的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时候面对老牌夺冠对手,孩子们表现出坚毅的精神,那种努力拼搏的样子就是毽球运动未来的希望。”

    “运动不仅健身,还能增进学习力”

    训练严苛的田源,私下里是一个热情洋溢的男教师。他的体贴与温柔,让许多家长感到暖心。一次暴雨送训练队学生回家的经历,让他至今仍坚持每天晚训后送每一个学生回到各自小区的门口。每一次比赛、训练,田源都及时捕捉学生认真坚毅的动作与表情,并将现场照片发给家长,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与信赖。

    田源给记者看了一封2000字的家长感谢信,是学生瑞的妈妈写的。瑞在一年级刚结束时就有了退学的念头,学校给他换了班级,新班主任也对他放低了要求。尽管如此,瑞仍然上课坐不住,书写潦草,阅读背诵困难,与同学闹矛盾,甚至回家也经常闹脾气。妈妈带瑞去了多家医院检查,心力交瘁。在一次学校毽球节中,妈妈发现瑞很喜欢毽球,踢得也不错,想把孩子交给毽球队。本着自愿的原则,瑞被吸纳进了毽球队,可是不久就被退了回来,因为他没办法跟上训练节奏,并且不遵守训练规则。但是瑞的妈妈没有放弃,再次与田源沟通,最终田源决定试一试,并送了一只毽球给瑞作为鼓励。

    从此,毽球队多了一个只训练不参赛的学生。随着年级增高,许多毽球踢得好的孩子离开了球队。但是瑞坚持了下来,并在花毽和网毽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正是小学毽球训练打下的基础让瑞一直保持运动的习惯,中学多次为班级争光,这也成为他自信的源泉。

    许多时候,体育生成绩会有一定下降,家长常把原因归之于训练。田源坦言,“训练的确要花不少时间,但我们只是把学生回家玩耍的时间进行了利用。周末你可以选择出去玩,也可以选择来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田源一直认为,强健体魄、开阔眼界、锻炼意志与学习并不冲突。在他看来,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落后多数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时,田源会着重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叮嘱他们及时完成作业,制订学习计划,甚至给每个学生都制作了成绩变化表,及时鼓励、督促。

    在第一届毽球队毕业生中,有不少学生考上了深圳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大学……“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不错的。实际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够健身,还能稳定情绪,增进学习力。”田源说道。

    在行知小学,全校师生人手一毽,学校还编写了《我爱毽球》等读本,组建了毽球俱乐部,首创毽球节、毽球舞、毽球操,甚至探索了一系列毽球墙壁文化和毽球校本课程。其中,《小学生毽球训练》入选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体育+毽球”成为学校鲜明的体育特色。2015年,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毽球示范学校”,2019年被评为“全国毽球特色实验学校”。

    “当教师没有捷径”

    2020年,校长满小螺负责创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两年后因工作需要田源也来到这所学校。与之前学校不同,这所新办校位置相对比较偏远,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精力较少。来到新学校后,田源马不停蹄地组建毽球队,除了在小学部招生外,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初中部。这种选择实际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毽球这项技巧性很强的项目,小学阶段没有训练仅靠初中3年很难出成绩。但是现阶段对田源来说,推广毽球、传承毽球,不再是拿了多少冠军,而是通过毽球项目赋能学生,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促使田源思想转变的契机是一次又一次的家访。新学校开学后,一批新教师投入岗位中,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国内外名校,对教育带着极大的热情。可是没多久,一个有留学背景的英语教师就惊讶于学生基础之薄弱,现实似乎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为了解开新教师的疑惑,田源带他们一户户家访。

    一次家访,令所有在场的新教师都印象深刻。一个女孩,一家5口住在送桶装水的门面后的区域,一张上下铺就填满了整个空间,孩子写作业连台灯都没有,只是借着昏暗的光趴在床上写。在这样的环境,完成基本作业都有困难,家长也没有余力辅导或者送孩子上补习班。

    看到这些孩子的生活条件,那位英语教师主动担负起班里学习基础薄弱孩子的补习工作,田源还给孩子买了一盏台灯,“那么昏暗,孩子眼睛会受不了的”。

    尽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但在这所学校,田源更加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价值。学生的努力常常让他感动,学校发给毽球队队员的训练服,孩子们每天都穿着,一年多下来训练服上的字都被洗掉了。为了给队员补习,田源请各科教师把需要背诵的单词或者课文告诉他,在训练之余督促学生背诵、默写。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队员,田源请同事晚上训练后来给孩子补数学。

    有一次,一个队员迟到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迟到了。田源询问原因,孩子说:“老师,我要在家里带妹妹。”听完这句话,眼泪在田源眼中打转。他对孩子说:“这样吧,下次训练的时候你把妹妹带来,老师帮你带。”现在,你会看到毽球队训练时,旁边有几个小孩子,都是队员的弟弟妹妹。

    这些初中的孩子3年后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与学校无缘。但是走上社会他们能过得好吗?这是田源所考虑的,也是他将教学重心放在初中部的原因,他要给喜爱毽球的孩子提供一条路,让他们的学业可以延续。“就像当初陆老师帮助我一样,他带我走出了一条毽球路,我也要带孩子们走出来,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帮助其他人。”

    就这样努力训练,行知学校毽球队从2021年第一次参加省赛的最后一名到2022年广东省毽球锦标赛中学组第六名,付出有了收获。深圳疫情严重时他们都没有停止训练,田源经常鼓励孩子说:“踢毽球这么困难的事情你们都能拿下,学习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你们是为梦想而坚持,为梦想而努力。”

    孩子们也没有辜负田源的期望,训练基本不会缺席,学习也在稳步提升。作为教师,田源感到很欣慰:“当教师没有捷径,唯有对孩子无私奉献,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

    (田源,高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学校教师,龙华区骨干教师、体育学科带头人,所带毽球队先后获国家级以上荣誉104人次,曾获“全国优秀教练员”称号)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