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历史回溯
中师教育的历史变革
程水栋

    中师曾经是培养小学师资的摇篮。它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小学培养教师为目标,为我国各地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培养和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优质教师人才,为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发挥了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作用。

    我国的中师教育发轫于近代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促使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西学东渐,许多有识之士介绍和接受西学,从而开启了办师范教育的历史。

    1902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第一所民立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师范教育史上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从此开启了我国办中师教育的序幕。该校于1902年5月开始建造,1905年4月建成,共有校舍540间,1903年4月正式开学,主要培养小学教师,每年招生108人。张謇在开学演说中曾谈到自己“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普及有本,本在师范,乃知师范之设不可以已”的办学宗旨。张謇办师范还很重视教育实习,并设立附属小学作为实习基地,提出“凡毕业我师范学校者,最终一学期必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这一做法成为我国中师教育实习制度的开端。

    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湖北师范学堂,1903年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强调办师范的重要性。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把师范分为初级和优级,初级师范学堂以培养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教员为目标,学制5年,优级师范学堂以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教员与管理员为目标,学制4年。这是我国师范教育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提出要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呼吁“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学校所宜急办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教育开始转向学习美国。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这一学制效仿美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把中师合并到了中学,使之成为其中的一个师范科,不再分区设立师范学校,师范生也没有了公费待遇。在新学制的影响下,中等师范教育失去了独立地位,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现象。不过,由于新教育运动所倡导的“师范教育下乡”“服务乡村”的呼声不断高涨,1919年山西太原成立了以培养乡村教师为目标的国民师范学校。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办乡村师范学校的热潮。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提出师范要从中学体系中独立出来,确定新的学制为3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等改革措施。师范教育又恢复了独立地位,并从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障,中师教育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到瑞金时期,再到延安时期,创办了大批初等师范学校。如在中央苏区内的江西和福建创办的列宁师范学校就有10余所。1932年,徐特立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瑞金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1933年前后,江西省创办了省立列宁师范学校、短期列宁师范学校、赣东北省立列宁师范学校等。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在仅有140万人口的边区内,中等师范学校就有6所。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部分中等师范学校被日军占领、炸毁、焚烧,沦陷区的中师学校被迫停办,受战争影响的师范学校被迫迁移或合并。1938年,国民政府通过了《第一次师范教育方案》,决定设立国立、区立师范学校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族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师范学校也迅速发展起来。1947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师范学校规程》,进一步调整和健全了办学体制,中师教育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内的中师教育也发展很快,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通过接管、改造和兴办新的中师学校等政策,保持了中师教育的平稳过渡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独立设置师范的体制,统一了学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1953年开始,党和国家对初级师范学校进行了调整,有的升格为中级师范学校,有的转为专门培训小学师资的机构,从原来以初级师范学校为主转变为以中级师范学校为主。

    1958年至1960年,中师教育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致使中师学校数量猛增,培养目标也由原培养小学师资改为培养初中师资。1961年,国家教育部着手对中师教育进行整顿。整顿后,中师学校和学生人数均被大量裁减,但结果又出现了矫枉过正问题,导致了中师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性。1966年至1971年,中师学校被迫停办、停招、合并、搬迁。这种局面到1972年恢复招生工作后才有所改变。从1976年开始,中师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提出一定要办好中师教育。198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明确了中师为小学培养师资的目标,学制为3—4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录取办法。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国家教委提出每县要办好一所师范或进修学校,人口多的县都要办师范学校,中师教育迈入繁荣发展时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显现,只有中专学历的小学教师越来越难以满足义务教育发展需要。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提出要在2010年前后把具备条件的地区的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到专科层次,初中教师学历提升到本科层次。同年3月,《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公布,要求所有的“三级师范”都要逐步过渡到“二级师范”。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试办师范学院。随着这些要求的提出,全国范围内的中师学校陆续在“撤并挂升”的转型改制中逐渐退出了教育历史舞台。

    教育发展日新月异,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不应忘记抑或不能摈弃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百年中师的历史终结并不是对中师教育的否定,恰恰相反,中师教育所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有益做法和教育遗产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对于当下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作者系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