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培养卓越乡村教师
杨晓慧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通过专题宣讲、学术研讨、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师范大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实施“优师计划”,造就一批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四有”好老师,正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秉持办学初心使命,坚持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不动摇。早在20世纪80年代,东北师大就开拓了师范大学引领和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长白山之路”。进入新世纪,学校又立足东北三省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协同县域中小学校和地方政府开创了“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近10年,学校每年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招收的师范生均占师范生招生总数的80%以上。2021年以来,我校共招收“优师计划”师范生300人,生源覆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全部省份。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确立卓越乡村教师特色培养规格。针对农村教育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学校研究确立了以“三素养四能力”为核心特质的培养规格。“三素养”是指教育报国理想、乡村教育情怀、吃苦耐劳品格;“四能力”是指学生理解力、文化适应力、教育创造力、教育领导力。这一培养规格旨在培养“优师计划”师范生理解乡村学生的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特点和规律,熟悉与适应乡村文化;旨在培养“优师计划”师范生发现、分析与破解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创新,参与学校决策,创造性引领农村教育振兴发展的能力,使“优师计划”师范生能够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锻造传道授业本领,构建卓越乡村教师特色培养模式。一是实施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的养成教育。通过完善以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为主体,文化思政、网络思政为浸润,学科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格局,依托我校“U—G—S”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师德体验”活动、乡村名师引领计划等,着力塑造“优师计划”师范生的教育报国理想、乡村教育情怀和吃苦耐劳品格。

    二是筹建“优师计划”师范生“志远书院”。书院以我校校友、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命名,以他扎根西部农村教育42载的“大爱师魂”教育和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志存高远。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我校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学生参与农村教育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研究农村教育。通过聘请农村教育知名学者、优秀乡村教师和优秀校友作为指导教师,构建培养共同体,打造“扎根基层、教育报国”的书院文化。

    三是构建突出乡村教育主题的融合型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乡土中国与农村教育、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乡土文学研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等25门特色课程,将乡村教育主题贯穿4年培养全过程。将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交叉设置,在“职业体验—理论提升—教育实践—研究反思”的循环往复中,理解农村教育、反思农村教育。毕业论文紧密围绕农村教育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依托厚普公益学校、红烛志愿者协会等,支持学生扎根基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四是实施注重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性探究教学。践行学校“尊重的教育”和“创造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尊重农村教育规律,尊重乡村学生成长规律,尊重乡村学生的人格人性;另一方面把教育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在“知识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具有创造力的卓越乡村教师能够引领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创新发展。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聚焦“三素养四能力”,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协同保障“优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