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强调素养导向 强化学段衔接

    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主要体现了哪些改革重点?如何保证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的思想性?义务教育课程如何强化各个学段有机衔接?

    ————————————————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关于学科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学科形式进行的,这就是学科实践的由来。学科实践与上一轮课程改革就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实践就其本义而言是相通的,是一种物质、客观、感性的活动,从教育的角度说,它是一种以“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为表现形式、以“体验和感悟”为内在特征的学习活动。学科实践是基于学科、通过学科、为了学科的实践,没有学科的实践必然导致实践的泛化、浅化,没有实践的学科(教育)必然导致学科(教育)的固化、僵化。学科实践的宗旨是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如何保证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的思想性?一是细化培养要求,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历史课程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培养要求。二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顽疾性问题,“久治不愈”,进而成为社会性问题,其中“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幼儿园小学化”最为突出。这两者其实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小学生的学业竞争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渠道冲击着幼儿园的教育改革,并将学习压力下移到幼儿阶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教育部组织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幼教专家等多方力量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吸取国内外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经验教训,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对小学如何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提出了专门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胡惠闵、徐晨盈就幼小衔接问题指出,一是小学要将入学适应作为低年段教育教学工作之一。二是合理设计一、二年级的课程和学习方式。三是注重低年级学生发展素养的评估。

    此外,为更好促进幼小衔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除了国家课程特别关注学段衔接外,还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领域,设计针对一、二年级体现生活化、综合性、活动化的课程主题,强调实践,创设情境,运用体验、合作、探究、表现、交流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报记者 褚清源整理)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