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表现性评价“加持”融合教学
王 凯

    08.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学科内统整性学习,二是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三是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在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时,如何通过表现性评价进行综合引领?

    ————————————————

    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突出实践属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出的重要特征。如何有效落实作为本次新课改重点和亮点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现实挑战。

    要想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需要厘清其本质与带来的变化。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科特征的跨界交互学习,是为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而整合学科内容开展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安排,具有整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实践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出现带来了学校课程的几个变化。

    一是优化了各学科结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认可现行分科课程基本体系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了学校课程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与衔接,也促进了学科内部知识的关联性和结构化,形成了指向每一个学科的“90%+10%”新结构。

    二是拉长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关键在于需要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问题提炼和问题解决。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呢?当面对现实问题单一学科无法解决时,需要从多个学科角度去思考、分析、设计和优化解决方案;促进各学科从孤立走向协同时,需要寻找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因素,在新的层次通过新的活动,认识和把握学科结构及其关联性。因此,学习者需要建立跨学科视角,在新的主题活动中开展学习,相当于拉长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安排。

    三是还原了学习的探究本质。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者以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为主干,整合并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围绕既定的中心主题、任务、项目、问题等,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这种方式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也还原了学习的探究本质。

    四是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这与传统教学偏于符号认知、记忆训练等不同。因为真实情境的存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重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填补知识符号与鲜活生活之间的裂缝。

    五是赋予了实践的角色。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学生的学习历程是重要的逻辑主线。与传统的倾听者、观察者定位不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被赋予实践者的角色,他们既是问题的观察者、提出者,也是问题的分析者、解决者,会有更为真切的主体参与感。

    在厘清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要设计和实施好跨学科主题学习,还需要秉持“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来看,其与表现性评价相辅相成,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对象来看,表现性评价针对的是居于课程核心、需要深入理解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来落实并检测。表现性任务是真实世界中的任务,具有情境性、复杂性,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必须进行建构反应,因此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真实情境的任务和评分规则,这就构成了表现性评价的基本要素。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特征来看,表现性评价具有以下特征:真实情境、建构反应、直接检测表现、评分规则。真实情境是指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真实性,即生活场景中的直接任务或是改编性任务;建构反应表示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需要建构答案而不是选择答案;直接检测表现指表现性评价任务引出学生在评价目标上的相关表现之后,评价者可以直接参照标准或表现样本进行观察与评价,减少对学生表现的臆断;评分规则是一种对复杂表现进行专业化判断的工具,同时也能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好的表现。由此可见,表现性评价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依存,能够更好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加持”,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目标前置、评价先行”。一是选定学习主题,可以通过“学科中哪些主题需要通过跨学科视角来审视和学习”“哪些主题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其他学科观点的支持”“哪些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联”等问题的分析来确定。二是确立学习目标,根据所选定的主题内容,结合课标要求,在确立学习目标时,重点关注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培育,阐述清楚学生达成目标后的实际表现。三是进行评价设计,将学习目标转化为评价目标,并细化为可观测的具体表现;根据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与评价任务相匹配、清晰可测的评分规则。四是安排具体任务,依据所选定的主题进行任务化,建议以学生感兴趣的驱动性问题为导向,安排总任务和分项任务,明确完成任务需要形成的作品和成果。五是开展学习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设定的长短课时以及相应任务,依序推进展开自主或者合作学习。六是实施评价反馈:一方面,在任务完成的中间阶段,师生可以借助所研制的评分规则进行及时反思;另一方面,任务完成后师生需要针对目标达成进行整体分析和反馈,这样能够形成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完整评价信息,为后续改进提供更多支持。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