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让新课标培训成为一线教师的内在需求
汪智星

    28.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如何创新培训方式让更多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掌握?

    ————————————————

    202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可见,要实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生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有质效的培训是关键所在。为此,开展怎样的培训,怎样开展培训,将是教培研部门亟须充分思考、科学谋划的。

    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和培训实施,我们在创新培训方式让新课标落地上积累了一些可行经验。在深入学校一线调研中,始终围绕着“开展怎样的培训”和“怎样开展培训”两个话题,倾听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想法。最终,找到了开启“开展怎样的培训”这把锁的钥匙——教师需求,也找到了破解“怎样开展培训”这个“老大难”的密码——去形式化。

    开展怎样的培训——以教师需求为导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颁布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波培训热。专家、学者、名师纷纷解读,新课程里的新概念瞬间充塞了一线教师的大脑。但当我们深入学校一线调研时,会发现一线教师更加迷惘。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主题,部分一线教师对此一知半解。为此,我们在倾听了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心声后,确立了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区域层面新课程标准的培训。

    培训主题方向的“双选择”。区域教培研部门及区域各学科教研员,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必须走在前面。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员结合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提出若干以学期为周期的培训主题。这些培训主题必须针对一线教师在学习、理解、运用课程标准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或理解存在的困难。当教研员确立了具体的若干培训主题后,在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培训中,一线教师参与具体主题培训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关主题参与培训。培训中,一线教师参与培训应化“被动”为“主动”,变“任务式培训”为“需求性培训”。

    培训方式路径的“创新性”。教师培训的方式、路径不需要“大破大立”,而是立足教师需要的角度作出创新性的改变,于求变中“增效”。一是抓好骨干培训,以少带多。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被一线教师理解、内化是有过程的,为此我们要抓好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通过对学科骨干的重点培训,让他们先弄懂悟透,再通过他们在各自学校进行二次培训。学校层面的二次培训有集中解读,更有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零散式、随时性、针对性的校内或组内交流、探讨。二是抓好主题培训,触类旁通。在系统推进区域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中,通识培训是基础,主题培训是重点。抓好主题培训需提前确立培训主题,主题必须来自于一线教师的需求。抓好主题培训,培训方式的多元是关键。主题培训不能成为培训者的一言堂,要想方设法让一线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这就要求培训者巧设、改变培训方式,让一线教师在聆听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构建,在聆听后能够主动交流、主动探讨。通过一个主题培训,解决的往往不是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类问题。

    怎样开展培训——破除教师培训形式化

    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于有质效的培训项目,一线教师乐于参与其中。然而,谈到当下接踵而来的培训,教师又似乎有所抵触,原因就在于教师厌恶培训的形式化。培训的形式化不仅挤占甚至打乱了教师的工作时间,还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应坚决破除培训形式化,创新培训方式与路径,尤其需要考虑在城乡教师教学能力一体化提升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以“习得”为目标。杜绝培训的形式主义,实现每一次培训的安排都充分考虑四大因素: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在制订培训方案时,必须周密思考四大因素,即培训目标的达成性、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科学性。一次培训不能以“完成”为目标,而是要以被培训者在培训中获得的具体“习得”为目标。

    以“实操”为关键。许多培训,尤其是专家名师等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更多倾向理论层面,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一线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一定的理论认知与理解,但更需要的是可行的“实操”方法。这种“实操”方法来自哪里?就需要区域各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先行一步,亲身“下水”,先实践,先总结,再培训。比如我所在的南昌市东湖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教研员带着学科核心骨干团队,在理解和实践大单元教学上就亲自“下水”,带着骨干团队边实践边总结。最后,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东湖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单元整体备课及结构化作业设计清单”等阶段性实践成果。这为东湖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在理解、实践、内化新课程标准理念上搭建了有益的“支架”。

    以“整体”为抓手。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培训,需要不同层面齐心协力,即区域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形成“三位一体”的培训推进样态。凡是只顾一头,或是只抓一端,最终培训效果都将事倍功半。为此,应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在区域层面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先行一步,学懂悟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区域各自学科的培训目标及主题方向;在学校层面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好各学科骨干力量,加强学习与理解,保持与区域学科教研员的培训目标及主题方向一致,加强学校校本教研和培训,实现学校层面的深入交流和积极探讨;在教师层面要求教师要成为新课程标准的积极阅读者、主动实践者,学以致用。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指出:“要追求培训的实效性,就必须让培训成为一线教师的内在需求。”在新课标落地落实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破除培训形式化,从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培训目标的精准、培训内容的科学、培训方式的多元、培训效果的高质。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