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发现课堂改革样本·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品质课堂”
品质课堂:走向协同的跨学科学习
杜存安 操松艳

    品质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融合性,指向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思维力、点燃创造力的课堂,强调价值问题、自由表达、实践探索、批判思辨的课堂理念与实践追求。品质课堂的师生画像是教师脑中有识、心中有策、眼中有生、手中有方,学生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表达、勇于探索。

    传统的学科教学是教师的“讲堂”,不是学生的“学堂”;是“回答问题”,不是“提出问题”;是“验证已知”,不是“探索未知”;是“教案剧”,不是“舞台剧”。

    在品质课堂里,教师没有过多、低效地“讲”,更多是学生大量、高效地“学”,同时倡导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适合的场景、自由的表达,让每位学生的表现被看见、特长被发现、观点能展现,实现从学科教学向五育融合的转型。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以解决真实问题或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跨而有“研”:学科融合教研,助力课堂落地

    学校教研从前是分学科各自研讨,仅在校内进行,如今改为跨学科研讨,还开展跨区研修。同时,学校聚焦校本作业设计,探寻优化提质之路。

    跨学科研讨。跨学科主题研修坚持脉络清晰化、课时统筹化、主题真实化、内容结构化、任务递进化和评价贯穿化。跨学科研讨活动以学科开放周为载体,每周开放一门学科的课堂,每位教师都可以进入该学科课堂参与听课活动。听课活动结束,教师填写《反馈记录表》,并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发表见解。跨学科听课活动增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了学科教学定式,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互补、教学互惠。英语教师莫婷艳说,自己借鉴语文的读写方法、科学的科技知识和数学的逻辑思维,总结了跨学科听课的三大优点:一是能扩大教师知识面,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二是能促进教师相互沟通,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数学教师熊安辉说,自己要探寻学科共性特征,关注学科育人,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能力、思维与知识迁移;感悟学科文化差异,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逐渐形成项目化学习能力,提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素养。

    跨地区研讨。学校与仙居县官路镇初中结成跨地区教共体以来,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实现两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确定研讨主题,确保主题具有针对性,并能够解决双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订详细的研讨计划,安排线上或线下的研讨活动,确保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跨常规研讨。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开展跨常规研讨,创新设计校本作业。一是开展专题研修。学校制订详细的校本培训方案,倡导全体教师参加作业减量提质专题研修。学校创新作业管理机制,让作业内容富于个性化和自主化,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的能力和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二是设计校本作业。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对三个年级的校本作业进行反复打磨,减量提质,力求作业精品化。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将生活中的案例、时事热点等引入作业,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三是复盘校本作业。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校本作业的最大效益,教师经常一起复盘校本作业。四是专家分析指导。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入校进行针对性指导。比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叶立军将好题比喻成良药,用下去要有靶向治疗抑制病毒生长的效果;要用专题研修的方式,群策群力选好题,达到“做一道会一类”的效果。“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要学会如何处理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处理好深度与强度的关系,实现“轻负高质”。这样的指导更像是及时雨,让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及时纠偏。

    跨而有“趣”:跨学科大观念,凸显课堂价值

    教师运用一个富有趣味性的项目化课题,吸引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性整合,尝试在已有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跨越学科界限,打通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品质课堂价值。下面以语文组项目化学习《经典常谈》为例,概述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是确定项目化学习目标和内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作品可以作为中学生阅读经典的向导,指点阅读门径。项目化学习帮助学生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引领学生走向经典深处。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学校开展了“最是经典能致远,常谈诗书气自华”读书分享会,正式启动项目化学习。先是优秀的经典朗诵员为大家朗诵《经典常谈》里的优美篇章,让学生对此次名著项目化活动充满期待。随之,优秀学生代表发起读书倡议,号召大家每日留出半小时的时间阅读《经典常谈》,摘录好词好句。最后,语文备课组长陈伟老师发布本次项目化学习的四轮活动。第一轮:摘抄、创意思维导图;第二轮:读书交流会;第三轮:微剧本征集活动;第四轮:剧本成果展示。四轮项目化任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趣味十足又贴合名著。

    二是策划项目化学习前期准备。学生摘抄优美语句或有感悟的语段,与同学交流个人感受,一同体悟经典的独特魅力;根据《经典常谈》目录,浏览内容,概述每章主要内容,增加创意,完善思维导图;亲子共读,挑选最感兴趣的篇目,拍摄微视频;选择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深入阅读,利用“精读卡”进行整理,在读书分享会进行交流;学生改编经典,创作微剧本,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征集优秀微剧本。

    三是开展项目化学习展示活动。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学生将《经典常谈》搬上了舞台。学生进行原创剧本写作、话剧导演、舞蹈排练、乐器吹奏、道具制作和信息技术制作等跨学科工作。为了保证舞台效果最佳,演员组在排练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改进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道具组和信息技术组也参与了幕后道具的制作,学生既展现了他们的创意和实践能力,又能了解到如何利用技术支持舞台表演,并学习了处理和编辑音频、PPT的方法。

    此外,语文备课组在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时,以“新闻学习”作为统领的大目标,在任务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新闻阅读之后,备课组依据活动单元要求设计了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任务,借鉴了作业本中较为完善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支架,指导学生组建小组,商议并确定报道的活动主题。项目中设置的任务均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连接真实世界的事件,以班级或小组为团队,共同解决新闻阅读、新闻写作和新闻采访这一综合性任务。

    跨而有“道”:设计多元“跑道”,革新课堂形式

    学校秉持以生为本,以项目驱动的形式拓宽研究问题的入口,以参与、体验、分层级优化研究生态,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形式多样,将价值引领、知识获得、方法训练与素养培养过程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能力在项目中实现。以数学组为例,数学学科组根据组内教师意愿,组建“项目化学习初探”微信群,初步研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适合初中段学生探索的项目供全校学生投票选择,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身高与体重”。学生通过采访、测量从真实情境中收集数据,并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商研究方向和研究路径,分组交流汇报数据分析过程与结果,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现场生成散点图;教师抛出评价标准,师生得出最佳拟合函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数据进行验证拟合函数,给自己或同学提出建议,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习惯养成。英语学科通过“英语话剧”项目实现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的提升。在艺术节上,经过英语组加工改良的英语课本话剧登上舞台,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英语环境,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德能在体育中养成。跆拳道是一项集伦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精神修炼的价值。学校跆拳道队成立于2013年12月,是嘉兴市体教融合、市队校办教育教学的成功典范。学校将跆拳道融入体育课程,积极开展“全民跆拳道”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品势一章》,掌握技术,增强体质,学会尊重对手,理解体育精神。此外,体育课程内容还分解到日常大课间中。七、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素质基础,但还需要目标养成,因此学生在完成室内操后重点进行能力提升练习,为九年级的学练打下牢固的基础;九年级学生以提升运动能力为主,为体育健康考试保驾护航,通过跑楼梯及身体素质练习,发展下肢力量,提升他们的综合运动能力,让油中学子以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学习生活。

    学思在实践中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青少年的公共精神主要包括权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守法精神等。其中,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现代公共精神的核心与要旨。在讲授《理解权利义务》后,学生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实践,可以学会正确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可以履行政治义务,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此外,《历史与社会》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科课堂上学习到包括建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建立延安革命根据地、重庆谈判、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知识。一叶红船,百年流光。嘉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红船精神”。“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嘉兴这片土地刻上了永不磨灭的红色烙印。研学活动作为学校一大实践课程,路线选择上可安排与课本相关活动。教师、导游、学生互动,讲解员详细解答,让学生置身于亦真亦幻的场景中,与时空对话,领悟名人精神的内涵,在扩展人文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品质课堂实施以来,学校师生变化显著。尤其是教师专业成长提速,教师业务类区级及以上获奖101人次,省市区级课题14项、论文获奖42篇。学校教师熊安辉、姜妍妍、陈冬秀分别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薄弱学校。

    (作者单位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油车港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