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星期三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乐学·思辨·践行:儿童道德成长新路径——小学思政教学改革二十年》
拓展儿童道德成长新路径
郑晓云

    “价值多元”和“思辨精神”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在“乐行教育”文化理念基础上,深化思政教学改革,通过“乐学”和“践行”两个基本路径,将思辨贯彻始终,注重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和自主性道德建构,形成以“理性的自我反思”“辩证的价值判断”“多元的道德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样态,构建“乐思行”教学体系,架构起大思政视域下的整体育人框架。

    “乐思行”教学体系倡导将道德学习过程视为“乐学”“思辨”“践行”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乐学”是学生获取正确德行的出发点和动力,“思辨”是创之始、学之源,“践行”是道德学习的保证和归宿。在小学思政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快乐学习、有效思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且要引导学生在乐学中思辨,在思辨中践行,在践行中提升道德认知,进而指导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学校创新“一点·双线·三形·五环”教学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点,问题驱动、单元教学双线推进,通过检视性自我反思、审视性案例分析、辩论式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新形态和质疑、探究、验证、建构、践行五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全面发展,构建立体化、多样态的“乐学+思辨”课堂。

    “一点”是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载体,学校充分挖掘思政课程育人内涵,积极构建大思政全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真实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价值,厚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基础,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全方位、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双线”是指以问题驱动为横线,以单元教学为纵线,双线推进课堂改革。核心问题和单元教学是审辩式思维课堂的架构基础,核心问题既是一节课的“课眼”,也是思维训练的“主线”。学校突出问题导向,在一节课中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扩散出的“好问题”和教学现场生成的“好问题”会组成一个问题链,基于整个问题链的教学实施被称为“大问题教学”。大问题教学必须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将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高度凝练,提炼出每个单元的学科要素,架构出知识的整体框架,引领学生从大局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不断向问题深处探究,逐渐提升思维水平和道德智慧。

    “三形”是指审视性案例分析、辩论式合作学习、检视性自我反思三种学习新形态。审视性案例分析是指教师通过教材本身给出的案例以及从教材出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出的案例,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时注重将学生道德成长需要与学生道德思维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学生可感可思的生活实践体验,使课程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普遍适用性,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辩论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组织形式,以辩论式教学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审辩式思维发展为特征,师生根据所学知识,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审辩、探讨、研究,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审辩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检视性自我反思指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融入孔子提出的“有耻且格”传统育人理念,将学生个体道德发展与社会规范认同相融合,深度挖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链教学,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结合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正自身的道德认知,提升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五环”是指五个教学环节。质疑环节:引入问题,提出假设,在审问中渗透审辩意识;探究环节:立足难点,分析案例,在慎思中积累认知体验;验证环节:聚焦难点,交流碰撞,在明辨中提高审辩能力;建构环节:反省内求,自我调适,在反思中重构道德认知;践行环节:实践运用,知行合一,在笃行中深化道德情感。

    围绕“大思政课”理念,学校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讲授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整合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等多样态德育课程资源,构建“思辨+践行”综合性实践教学课程群,形成了大思政观视域下协同育人体系。

    思辨课程。思辨课程是促进审辩式思维发展的一种课程新形态,担负着道德建构和思维发展的双重使命,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思维发展平台,其内涵是“大主题+跨学科+项目化+审辩式”,包括项目探究、主题辩论、活动体验等多种样态,让学生在道德认知和践行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建构能力的提升。

    学科融合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将思政课程作为德育主阵地,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全学科教学,通过对学科教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融通,充分发挥其思想与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实践中,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德育实践课程。德育实践课程从思政课出发,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育人总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与学校行动德育、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融合。课程通过学科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与学校育人目标的相生共长,形成教学领域“乐学·思辨·践行”和德育领域“践行·思辨·乐悟”的育人双轨道,架构起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从内化到行动的“螺旋式闭环”育人空间,大力推进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

    家校共育课程。学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形成家校共育思政课程,实现家庭教育与思政教育无缝衔接,打造“家校协作,同频共振,合育时代新人”的大思政格局。

    基地研学课程。学校结合市教育局确立的100个德育实践基地,丰富思政教学形式,开发了基地研学课程,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在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注重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方式的趣味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编 后: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的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点在于:创新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思政到“乐思行”思政,学校遵循“乐学为基、以思促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乐学”为出发点,以“思辨”为着力点,以“践行”为落脚点,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实现了思政课的生动性、思辨性、行动性的辩证统一,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的主动理解、自主建构,帮助学生自觉实践道德生活;重建课堂生态,由机械灌输型学习到思维发展型学习,学校通过实施“一点·双线·三形·五环”教学模式,变单向说理为双向互动,变机械灌输为问题引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悟,形成“问题驱动、慎思善辨、包容异见、合作共生、明理笃行”的课堂文化,构建立体化、多样态的思政课堂新生态,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儿童道德自主建构;重构课程体系,由书本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学校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原则,让原本局限于教室的课堂向生活、社会拓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学校、家庭全覆盖,书本、实践于一体的联通方式,多维推动“思辨+践行”实践教学,以“成长中的儿童”为原点,不断扩大育人场域,实现对学生的认知性引导和实践性锻炼。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