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星期三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高质量建设》
点亮学生思辨读写之路
段增勇 易 晓 赵 琳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客观存在价值彰显不足降低育人质量、体系不完善弱化整体实施质量、推进不均衡影响区域提升质量等诸多问题。如何顺应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建构长效化的思辨育人读写课程,大面积推进思辨育人的均衡发展?我们通过基础性国家课程的优质化建构、区域特色课程的个性化创生等途径,10多年如一日坚持对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的实践探索。

    研究历程:闻高山起舞 奏流水聚贤

    2016年,研究团队在前期发展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眼光聚焦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为实验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融合省市区教研力量突破难点,并通过教师个人行动研究、区域整体设计与推进、省市区教研平台及学术推广活动等途径,形成“学校先行、区域探索、省域及中西部大面积推广”的格局。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学理探索,局部尝试(2016—2017)。在调查基础上以两所高中为样本先期探索,着力提高单篇阅读教学思辨含量,并通过文献研究以确定学理支撑,厘清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内涵和外显特征。

    二是系统设计,整体推进(2017—2018)。突出基于区域整体、学科综合育人理念的思辨读写能力培养系统化设计和常态化推进。优化锦江、高新两区16校的国家必修课程,点状创设特色课程,开始探索群文阅读思辨课程,并在成都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模型建构,难点突破(2018—2019)。理论上明晰思辨读写能力培养关键,建构批判性思维模型。实践上分类研究案例并类型化突破,建立多种思辨阅读样态。大规模开展群文思辨阅读教学,构建起思辨读写创生写作教学序列,实现区域特色课程思辨品质优化。

    四是协同引领,均衡发展(2019—2022)。完善思辨读写能力评价机制,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点面结合、分层推进。研究成果以工作室研修、国培项目、教材建设、讲座交流等方式普及到甘肃、广西、贵州等地。通过“学校—工作室—教研平台”联动,研究团队走出学科育人的思辨读写课程建设之路。

    理论探索:何惧路漫漫 求索觅真知

    在大量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基础上,研究团队明确了思辨读写课程的价值理念、建设核心,强调聚焦批判性思维,发展思辨读写能力,培育完整理性的现代青年;创立了质疑意识为基础,“一个意识、四种能力、四大特质”的批判性思维结构模型;建立了“结论—质疑、理据—明辨、意义—创生”的思辨读写能力生长机制;构建了选必融合、显隐融贯、读写融通的“思辨融通一体化”课程体系。

    关于批判性思维结构模型,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涵盖主观意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特质三个层面。质疑意识是基础,由此生成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反省力四种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求真、独立、公正与开放等具有稳定特征的人格特质。

    关于思辨读写能力生长机制,我们主张思辨能力的发生源于对已有结论的质疑,质疑意味着主体意识的觉醒。理据与明辨是思辨能力形成的关键。考问事实和理据,明辨是非好坏,得出合理判断,需要充分了解有关信息,经过阐释、关联、比较、推论等思维活动,对观点的来源、根据、立场、假设、价值等进行追问和评估。意义和创生是思辨能力的完善阶段。通过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在理解中质疑、在批判中求证、在整合中构建,实现综合、融合、创新,创生出以思辨为特征的理性认知和外显表达。学习者从模糊走向明晰,从向外探寻走向反求诸己,实现完整理性的育人价值目标。

    课程建构:觉知需躬行 融通促优质

    凸显课程思辨价值,实现长效化实施,需要在国家课程的优质化重构、区域特色课程的个性化创生、课程实施的有效评价与均衡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

    优质化建设基础性国家课程。研究团队推进了问题导向的思辨引导教学,构建了走向深度的单篇文本精读细读、议题统领下的群文结构化关联阅读、专题化推进的整本书递阶阅读等阅读教学多样态;创生思辨读写融通体式,在阅读课程从静态呈现走向动态生成、写作课程从无序割裂走向有序联创等方面做出积极尝试。

    以整本书递阶阅读为例,强调整本书阅读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既要宏观整体建构,也需要通过梳理、归纳、整合等精细化学习行为,以结构化专题有序推进。不同类型的整本书思辨阅读要点各有侧重:文学类整本书阅读强调体悟探究、专题思辨。如《红楼梦》以“痴迷与觉悟”为母题,开展“荒唐言中寻真味”专题导读。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强调梳理探究,专题转化。如《乡土中国》以“知来处,晓去处”为母题,突出“现代社会的乡土基因”专题研究,在时空坐标中审视中国人乡土基因的现代意义。

    个性化创生区域特色课程。区域特色课程要以国家课程改革政策为指导,形成基于学校实际的个性化课程,让富有选择性、生动性和发展性的课程激发学生持续学习,推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以易晓名师工作室为攻坚团队,成都市锦江区从无到有实现整体建设,强化对理解与质疑、慎思与明辨、创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现有课程基础上,着力“理解”“明辨”和“创生”三大思维层级,贯穿“文学经典”“新闻时事”“地方文化”三大主题领域,从“课程目标”“课程序列”“实施课型”三方面进行建设,形成区域特色课程整体架构。在“一校一课”微型特色课程基础上,又精品化建设三大领域部分课程,以思辨创生为核心,提升学生理性审辩力、独立建构力、审美创造力。

    系统化完善评价和协同发展机制。通过编撰“思辨读写一体化”课程评价量表,研究团队对“读、思、创、评”等课程实施环节进行具体描述。以此为纲领性要求,各校进行校本化创生,并与学校课程推进实践结合,以评估促进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设计并运用《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教学观察量表》《区域高中语文好课堂评价标准》等评价工具,以增强教师观课议课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性。

    研究团队努力坚持课程建设思辨融通一体化追求,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催生思辨习惯养成,提高思辨读写能力,彰显价值理性追求。我们深知,语文教学因思辨读写而精彩,也会因思辨读写而生发新气象。

    (作者系四川省“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区域实践”课题组成员)

    编 后:

    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段增勇和成都市易晓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组建的研究团队针对课程改革的重难点问题,以高中语文为研究对象,以建构“思辨读写课程”为研究内容,完善了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模型,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层面探索了批判性思维的生长机制,从多种思辨阅读样态中提炼实践经验。

    这是一个区域推进的行动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提高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一成果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双重视角探索育人价值的理性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地的学科探索、大面积优质均衡发展的全新格局、“教—学—评”一体化整体设计的真实发生等。高中语文思辨读写课程建设历经长期而扎实的研究,有了扎实的研究成果,为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高中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彰显了区域教育的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