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校园新风
村里娃的“足”下梦
通讯员 袁盛柱 徐 敏

    “进了,进了,我们班进球了!”2023年11月30日,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第五完全小学第四届“校长杯”足球联赛决赛火热进行中,场上你拼我抢,场外呐喊助威,校园足球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多年来这所城中村小学坚定追逐着校园足球梦想。

    瞅准校园足球这个抓手

    位于通羊镇井湾村的第五完全小学校园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装修一新的足球场。球场上清脆的哨声有节奏地响起,教练讲解着跑位的战术,同学们讨论着攻防的配合。小小足球满场翻飞,成为当地一抹亮色。

    可2017年末刚调入的校长舒思俭那时只能看得到“破房子、土台子”,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学质量一般,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如何改变村里娃的精神面貌,办好这里的“城中村”教育?

    舒思俭瞅准了校园足球这个抓手,决定发展足球运动。

    起初,五小的足球发展之路是迷茫的。舒思俭回忆,和多数学校一样,五小老师不会教足球,孩子也不会踢,足球课就是“疯玩”“瞎踢”,球飞到哪里大家追到哪里,毫无章法。

    舒思俭决定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学校大力支持体育组的老师外出培训,提出了体育靠前、足球优先的理念。由学校领导带队,老师们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国家管理干部专项培训班。他们还聘请校外专业教练传授足球理念、训练方法、赛事组织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积极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交流。

    让孩子爱上足球

    自2019年以来,借助国家下拨经费,县政府投入资金,县教育局配套等各项经费,学校先后建设了两个5人制标准化足球场,目前正在筹备配备一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预估2025年可正式投入使用。

    五小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发展,制定了三年规划,小步快跑,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学校着力打造足球文化特色校园,通过 “校园足球明星榜”“校园文化足球宣传栏”“校园足球文化廊”“校园足球文化节”等,向每个师生推广足球。学校以“三个一”举措营造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每周一节足球课,人人都能提升足球技能;每月一次的足球主题活动是学生争相展示的“高光时刻”;每学年一届的校长杯足球联赛,让绿茵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学校将足球教学纳入课程,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足球课,每个年级有年级联赛,一班组建一队,每学年组织开展校级联赛。在课后服务中,近300人选择足球兴趣班。学校还开设了足球室内欣赏课,包括足球史话、足球规则、足球简单裁判法等,丰富了大家对足球的认知。

    以往的大课间活动没有新意,学生提不起兴趣,体育组负责人金良平为此自创了足球技能训练操,“发展足球,最重要的在于普及。大课间这30分钟要让全校学生都接触足球、认识足球、爱上踢球。”他说。

    一番努力下来,这些年学校参与足球、热爱足球的师生基础逐渐壮大起来,现在学校每个班都有足球队,整个学校有U8、U10、U12三级6支校园足球队,球员有100多名。

    足球虽小,梦想很大

    回顾发展之路,最让舒思俭感慨的是家长态度的变化。

    最初没几个学生选择足球课,只有个别热心家长鼓励孩子参与。由于社会上对足球行业的批评意见比较多,不少家长怀疑:“踢球能培养好孩子吗?不影响学习吗?”

    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学校召开家长会,让“足球育人、家校共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事实也证明,小球员在刻苦训练、球艺精进的同时,变得更加自觉自律,学习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年级学生聂孟祁的家长孟海军觉得孩子身体弱、个子小,一开始也比较抗拒,担心踢球影响学习。但自从踢上足球后,孩子的团队意识、抗挫意识不断增强。“足球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兴趣爱好,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孟海军欣慰地说。

    五年级学生陈俊昊性格活泼、好动,曾是课堂上的“捣蛋”学生。自从参加足球训练后,好动的性子在绿茵场上得到了释放,课堂上的习惯也有了很大转变,现在竟成了同学心目中的“学霸”“球星”。

    “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以前我们只能在土场地上乱踢,现在学校为我们修了草坪操场,还请来专业的足球教练,我要刻苦训练,打好基础,将来为国争光。”参加训练的五年级学生黄星举高兴地说。

    “足球虽小但梦想很大,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舒思俭对五小孩子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