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教育家影像
生无尽兮爱无涯
匡双林

    吕凤子(1886—1959),江苏丹阳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在重庆璧山创办了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并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他培养了朱德群、吴冠中等一大批当代中国美术大家,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百年巨匠”。

    ————————————————

    1938年的璧山,还不是重庆的区县,抗日的硝烟使得这个偏僻贫瘠的小城汇聚了三教九流之辈,有群贤英豪,也不缺山贼盗匪。没有重兵驻守,“小城”的“故事”和“事故”就多了起来——月黑风高,一群歹徒破门而入,闯入正则职业学校蜀校校长吕凤子家中,他是山贼眼中的“巨富”,可山贼不知道的是,开办正则学校的经费是吕凤子的好友张澜、李璜慷慨解囊而来。歹徒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室内财物洗劫一空,财不多,那就连赤脚的凤子先生也绑走,附近少许的驻军接到报告,高举火把,前来追匪。慌乱中,土匪四散逃窜,丢下吕凤子,他才幸免于难。吕凤子仰天哀叹:“没有国,哪有家?国破家亡,此恨难消!有些人不去参加抗战,却乘人之危抢劫,令人痛恨!”

    吕凤子来璧山之前,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艺术家,身怀教育救国之志。没承想,自己在穷乡僻壤办学,竟遭遇如此劫难。当时决意办学,张大千就阻止:“不要自讨苦吃,卖画谋生,可养家糊口。”吕凤子却答:“吾意决矣。”张大千见阻止不成,只好说:“小弟限于财力,出钱不成可出力。”于是,助吕凤子在成都举办画展,得钱五六千元,又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画像,得赠2000美金,都“砸”进了正则。张大千感叹:“凤子先生人品高尚,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一心办教育,为人师表。”

    或许正是这样的“师表”,两年后的1940年,吕凤子家中迎来一位贵客,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亲自登门,请凤子先生出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抗战初期,教育部决定将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改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双方不合,风潮迭起,校长林风眠愤而辞职,由滕固接任,筹备两年,国立艺专仍未响起上课的铃声。教育部部长十分着急,只好亲自登门盛情邀请吕凤子出山:“吕先生德高望重,有资格担任此任,不知先生有何想法?”确实,吕凤子20多岁创办正则女校,30多岁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图画科主任,后又担任镇江第六中学校长……放眼天下,国立艺专的校长,吕凤子确实是不二人选。

    面对部长的盛情邀约,吕凤子也觉得,国难当头之时,为国育才是有志之士当仁不让的事情。但他提出了5个条件,“不答应,即不就聘”。这5个条件是:教育部不发委任状;学校要从昆明迁往璧山——璧山还有吕凤子的正则学校;教育部不干涉学校教书与用人;学校经费与其开支,教育部不要管;“本人非党员,赌咒许愿之事不做”。听到这里,陈立夫面露不悦,但沉默片刻后说:“好吧,我派专人负责。”

    吕凤子走马上任——但并没有放下正则,国立艺专距离正则大约15公里,来回奔波,不以为苦,不以为累。为了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吕凤子先聘名师,请潘天寿出任国画系主任、刘开渠为雕塑系主任、李剑晨为西画系主任、蒋仁为教务长、谢孝思为教导主任、韩天眷为总务主任。为了请人,免不了耍一点“无赖手段”,怎么请谢孝思来任教的呢?谢回忆:“忽一日接吕先生自璧山来电信,谓他已一身兼掌两校,亟待我去匡助,我若不去,他即不应国立艺专之聘。”谢孝思怎敢不去?终于,学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步走上正轨。从昆明跋山涉水而来的师生也满意了。

    有了名师,吕凤子又着手学科改革。他提出中西绘画分科设置。于是国立艺专开始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分家,使得当时“国立艺专有五科:国画、西画、图案、雕塑、音乐”。这使中国画的地位在国立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得到确立,功莫大焉。同时在管理上,他以蔡元培为榜样,主张百家争鸣,自由包容。艺术教师更是追求个性、追求风格,吕凤子也力求“书法人各有体,绘画人各有面”。对学生,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尽量让其发展个性。于是艺专的大多数教师钻研业务,认真教学。绝大多数学生爱读书,喜作画。当时,吴冠中、卢善群、徐坚白、杨云龙、刘鲁生、靳尚侠、乌密风、蔡善怀等人的作品就已显露出个人风貌,诸多学生后来成为共和国的艺术大家。

    可惜的是,国立艺专内部问题重重,吕凤子包容开放的进步思想为当局所不许,当然也有一身兼两校的精力分散,大病一场的吕凤子最后还是请辞了艺专校长。抗战结束后,他将正则女校223间校舍无偿捐赠给璧山政府办学,以61岁的年纪回到故乡江苏丹阳,重建正则学校——从初建丹阳正则女校到此番重建,时间跨越30余年。

    当年,吕凤子给正则女校亲作校歌:

    唯生无尽兮爱无涯,

    璀璨如华兮都如霞,

    畴发其蒙兮茁其芽,

    鼓舞欢欣生趣充塞,

    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

    生无尽,爱无涯。这种爱是对艺术的执着之爱,是对学生的无尽之爱;这种爱更是一位教育家对家国的绵长之爱。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