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以“问”促教,发展学生思维
严黎炜

    生物教学注重观察和实验,那么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否重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提到有关问题解决的内容和能力要求。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目前生物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是如何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发现,遇到的困惑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提的问题要反映出应有的思考价值,要做到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同时也要考虑到低层次的认知和高层次的认知。二是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时限制在教学内容上;同时,人的注意力有限,教师会不自觉地经常偏向成绩好的学生或者经常爱提问的学生。三是课堂提问注重知识强化训练,忽视课堂提问设计。因为课堂时间不够,教师担心提问浪费时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清晰的目的、开放性、充足的候答时间、合理的叫答方式和积极理答等特征。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如何操作比较困难。对于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备课应“问题设计”先行,强预设。例如讲授《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教师可能会直接发问“大家知道细胞核的作用是什么吗”“科学家如何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细胞核的功能”,这样的呈现方式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预设,教师的问题可以改为:播放视频《大闹天宫》孙悟空拔猴毛变成猴子的片段,提问“孙悟空会72变,那么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实现的可能,说说你的理由”。图文资料展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提问“为什么用体细胞核移植克隆出来的‘中中’和‘华华’长得那么像”?然后教师继续追问“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细胞核的功能”。学生可以结合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单因子试验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教师备课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预设问题,也有利于在生活中借鉴科学方法设计问题并进行探究和实践。

    上课以有效问题为核心,贵在精。例如《人体的内环境》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标题,“人体的外环境是什么”“细胞质到底是人体的什么环境”“血液是人体的内环境吗”,学生就会带着疑惑思考:内环境到底是哪些?内环境为什么又叫细胞外液?真正实现了问题对学生的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自己的猜测,想弄清楚细胞外液概念和范围。在这部分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细胞外液是血浆和组织液这句话一定对吗?”引入淋巴液、脑脊液等学生需要了解的信息,在刚刚建立起的科学观念上引发学生质疑,最终使学生明确这句话是针对生物主要的内环境来说的,而不是全部内环境。再设计问题,找典型病例、提供病历单据展示内环境失去平衡会怎样。从内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再到内环境维持稳定需要各个系统协同作用,最终把问题指向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反馈借对话交流来深入,重生成。提问如果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对话会在一问一答中快速结束,并不能体现出问题的应有价值。恰当的反馈行为包括追问、提供线索、第三方评价等。比如在《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出“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水生生态系统——水族箱”图片或者视频来创设一个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当然有具体的模型更好。然后提问:为确保实验的科学性,生态瓶是否需要封闭?应该如何设计方案来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让学生依据本节所学内容分组设计方案。教师邀请设计方案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其中一个小组选择了金鱼藻数量比较多几乎占满了生态瓶的方案,在该小组学生汇报后,教师通过给出“生态瓶中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请问为什么”这一线索,并向学生追问“生态瓶中的植物是否越多越好”。

    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实验除了三个基本原则外,还要重视实验本身的科学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可以再次追问“所有生态瓶中的植物需要控制相同的量,那么你们觉得是数数植物的数量还是称称植物的质量比较科学”。这里教师可以提供线索“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取决于叶片叶绿体的多少”,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跨学科能力。

    提问是教师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也是教学技能的组成部分,让我们以精心准备的问题为基石,为学生创设恰到好处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命现象,实现教学目标,并保持对提问进行反思与实践的热情。

    (作者单位系上海民办圣华紫竹双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