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热点
本期评论员:万景达

    AI提问,请回答

    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快速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逐渐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AI+作业”已经进入了中学课堂,不少高中生表示,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作业帮手”。记者发现,AI与作业相遇后,很多学生似乎找到了“秒出”文科作业答案的神器。一些学生透露,文科作业的答案一部分是对固定知识点的“默写”,一部分则是建立在大量材料基础上的分析和思考,而AI在这方面能提供大量文本参考。

    ——据《中国青年报》

    ▶短评:AI虽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反之则容易成为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在传统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掌握,跳过这一环节直接与AI对话会使学生丧失必要的思考和探索等环节,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其实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面对着AI的挑战。如何使AI这种“幸福的烦恼”真正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又不致让人过于依赖,甚至成为人的主人?这是关乎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新时代之问,值得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思考。

    电子产品宜疏不宜堵

    近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作出《关于课堂禁止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规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电子产品。该院团委发布的《管理学院学生考勤制度(试行)》《管理学院学生管理条例总则》则进一步规定:学生课前自觉上交手机,未交手机者视为旷课;课间可查阅手机信息,但不得取回手机,否则视为早退。随身携带多部手机的应自觉将所有手机放入手机袋,纪检部成员查课期间一旦发现未全部上交或使用其他电子设备,一律直接交由辅导员处理,并给予警告处分,记旷课2学时。

    ——据澎湃新闻

    ▶短评:教会学生如何真正地生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现代人须臾离不开的生活用品的情况下,虽然它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玩物丧志”,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必须学会与之相处。如此情形下,将其剔除出大学课堂并非明智之举,不仅不利于学生利用电子产品学习,人为压制学生需求,给其制造出一种区别于正常生活的“真空状态”,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大学生已经成年,再以对待中学生那样“令行禁止”的方式管理已不合时宜。堵不如疏,与其一刀切地“因噎废食”,不如引导学生处理好电子产品与课堂间的矛盾,让学生养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这对学生无疑更有价值。

    诚信不能“代理”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举报材料提到,该导师指令两名研究生帮自己读初中的女儿做科创比赛项目。有网友认为,一些科创比赛的研究项目远超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排除背后有父母以隐蔽方式替孩子打比赛。这类比赛被调侃为“代理人战争”,其真实性与公平性受到质疑。虽然政策规定,不得将竞赛结果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及高考加分项目,但有的学校仍将其与自主招生等挂钩。多名高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小学科创比赛中,家长、老师、培训机构过度参与较为普遍,甚至有资源的父母会直接拿研究生的论文改一改,署上孩子的名就去参赛了。

    ——据《南方周末》

    ▶短评:本该是孩子间的比赛,但部分孩子背后的代理人却越俎代庖,主导了“战争”。由学生间的智力、创意的比拼到家庭财力、关系等成年人的竞争,标榜公平的赛事几乎异化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谋利工具,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家长的焦虑。可仔细想想,比赛可以“代理”,诚信却不能。表面上一部分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捷足先登,似乎获得了所谓的荣誉和成绩,但却失去了最宝贵的诚信,长期来看不利于孩子成长,因而家长应从长远出发作出正确选择;赛事举办方和评委也应在评价过程中严把“诚信关”,不让违规者成为“漏网之鱼”;部分学校更要做到“阳光招生”,不给无良机构以可乘之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