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学术漫游·成尚荣①
漫谈“学术漫游”
成尚荣

    中国教师报的创新精神,我深有体悟,从中得益匪浅。

    最近,中国教师报新辟“学术漫游”专栏,让我忽觉眼前一亮,心里一阵欣喜,“学术漫游”好啊!学术当属理论范畴。康德的名言道出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关联性和价值意义:“没有理论的经验是盲目的,而没有经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与经验犹如创新活动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不可偏废。教师既需要经验也需要理论,更需要从经验中生成理论并用理论审视经验、优化提升经验。无疑,“学术漫游”是馈赠给教师和教育的一份珍贵礼物,也给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提到“学术漫游”,就不能不提到学术。何谓学术?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在《中国学术通史》总序开篇直言:“学无确解。”为什么?他引用《周易本义》里的话来说,无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还是中国学术,真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他的解释是,“因对其学的理解,往往基于诠释者的主体论域、时序结构和价值取向,所以莫衷一是”。看来,“学术”一词具有模糊性,甚或有点不确定性。

    这可能是学人面临的尴尬。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办法当然还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照着讲”“接着讲”。问题是“照着”谁讲?又“接着”谁讲?我们不是排外主义者,但是应当确立一种理论自信:学术绝不能照猫画虎地“照着”西方讲,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接着”西方讲,“而应该是智能创新式地‘自己讲’”;“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构中国的哲学、宗教、学术学科”。张立文的话是有道理的。我想,教育的学术问题亦应如此。

    “学术漫游”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讲述教育实践中的话题以及话语方式,在“漫游”中探索教育学术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是,“漫游”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在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瞭望世界,世界要看中国,中国也要看世界。有些学术问题并没有明显的边界,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我理解“学术漫游”是要在中西方的学术中“漫游”,实现中西学术融合。“学术漫游”的根在中国,但是枝叶应散在四面八方,花开世界,学术才能繁荣进步。这样,“照着讲”“接着讲”才更有广度,也才更开阔;“自己讲”也才有大视野、大格局、高格调和高境界。

    究竟何谓学术?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梁启超曾专门论述过“学与术”。他说,“吾国向以学术二字相连,属为一名辞”,而“近世泰西学问大盛,学者始将学与术之分野”,“试语其概要,则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显然,他对学术作了“分野式”的解释,甚是有理。张立文也作了解读:“学术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学说和方法,在现代意义上一般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学说和方法论。”看来,在学术内涵和指向上,他们还是形成共识的。总之,学术理应包含“术”。

    这就让我们完整理解“学术漫游”了。“学术漫游”之“学术”,绝不是单纯的学术讨论或玩概念游戏,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学术漫游”引导理论工作者放下傲慢与偏见,面向实践、扎根实践,将理论的种子种在实践的田野里,长成枝叶常青的大树;而实践者也要抛弃轻蔑的目光和态度,亲近理论,倾听理论的呼唤,学会理性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趋近和亲切互动应是“学术漫游”所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与价值。实现学术繁荣、实践进步以及理论与实践双丰收,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境界。

    “学术漫游”还重在“漫游”。“学术漫游”提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自由是学术应有的特质,是学术繁荣的原动力,也是创造的前提;而实践之“术”在于多元、鲜活,如此,学术才是有生命的。新时代的学术自由不仅要有质疑精神,而且要以开放的胸怀、积极的态度建构与创造教育科研和实践的新形态。“学术漫游”之自由不是轻视学术规范,而是要构建新规范、新秩序和新制度。有规范的自由,当是学术的高格调。

    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师成为研究型的实践者、成为学习专家,确立教育即研究的信念,提升创新能力。“学术漫游”是茂密的丛林,常见开阔地;是希望的田野,常闻鸟语花香,欣欣以向荣。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