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中崛起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林 樯 刘 燕

  教育不兴,发展无根!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紧紧抓住发展的“根本”,在东北经济振兴的大好形势下,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敢于“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从而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辽中政府的远见与务实,为当地教育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不变,教育难兴!

  辽中县在努力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并成为沈阳市唯一一个创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之后,依然敢于打破旧课堂秩序,在课改中落实素质教育,在改革中寻求新的均衡路径——辽中教育人的勇气与智慧,为当地教育的崛起,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本期聚焦辽中,解读——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这个只有33所学校,不到6万师生的小县城里,近几年不仅涌现出“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之一的立人学校,还有像刘二堡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样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走近辽中教育,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而精彩背后,是辽中的师生正在走向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正如该县教育局局长王煜所期待的那样:“我们要建设学生的快乐课堂,要让教育创新发展,进而实现师生共同的幸福人生!”

  如今,因为课改,辽中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了新的解读,因为课改,辽中师生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辽中教育逐渐崛起的态势,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区域教育发展的样本经验。

  有新课堂才有新学校

  课堂变革 破旧立新连锁反应

  在辽中县立人学校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同学们有序地围拢在一起,自发地提问、探究、质疑,气氛热烈。当讨论到“光绪皇帝积极支持维新派并实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同学甲主张选答案A——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此时有同学反对,同学甲随即开始阐述自己的理由,直到说服反对的同学。接着,同学乙问:“什么是帝党?”同学丙立刻站起来回答:“跟皇帝一伙的就被称为帝党。”这时站在学生中间的老师借机追问:“那时候除了帝党以外还有哪些党派存在……”没等老师说完,几个同学就抢着说出来:“还有维新派、顽固派!”“康有为、梁启超就属于维新派,他们主张变法,慈禧就属于顽固派,她不支持变法,镇压变法……”

  一堂课,老师只“简单”地做了一些引导、补充、追问和点评,就高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这样的课堂,老师教得轻松,“看”得热闹,学生思维活,身心齐动,学习有乐趣、有信心,课堂自然高效。

  这只是立人学校一堂普通的常规课,更是辽中县大多数学校课堂教学的常态。如今,辽中县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众多学校通过“临帖”杜郎口中学,建设新课堂,迅速形成了自己的课改模式和新的学校文化。

  辽中县城镇二中,建设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五大模块、九个环节”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预习自学、交流展示、拓展延伸、检测反馈和归纳总结5个模块,并细化为9个环节:课前预习、老师解疑答难、新课的引入、组学、学生展示、学生自评和互评、老师点评、反馈、检测,完整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使二中的新课改新颖独到,别具特色。

  辽中县茨榆坨初级中学形成了以导学案为引领,以小组合作探究为载体“预习—展示—反馈”三段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满都户九年一贯制学校制定了“四疑四悟”课堂教学模式,即设疑聚焦,目标领悟;解疑合作,知识感悟;质疑升华,豁然顿悟;生疑深化,运用再悟。辽中一中校长张世利在对照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堂堂反思,以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新形象为鉴,做好学生的导师、学友,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城镇二中校长张金玉在对比了新旧课堂之后,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传统课堂相当于爬楼梯,新课堂如同装上了电梯,效率高,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新课堂让不同素养的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出发,缓和了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差异导致教学效果的明显差异。因为新课堂侧重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光芒,所以使一般的老师变优秀,使优秀老师更优秀。这是新课堂的价值所在。

  在新旧课堂结果对比的普遍认识下,无论学校的模式如何,辽中教育人都清楚地知道:课堂是学生的,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育才有真正的未来。

  作为教育局长的王煜,常常带着自豪,走进区域内各学校的新课堂,听课、调研。回想起2006年走上教育局局长岗位时候,他一方面在努力构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又对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产生了深深的忧虑,那些靠拼名师、拼体力、拼时间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教育目标,也无法让师生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那时候,虽然想改变,但是未曾找到“突破口”。其后伴随着辽中办学条件的改善,提升教育的软实力,逐渐成为辽中教育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而杜郎口中学以及其他课改名校的崛起,也逐渐让他找到了“灵感”。

  2009年前后,在教育局的倡导下,辽中县一些学校的校长们开始走出县域,寻求更大发展的新路径。立人学校和城镇二中便是其中学校突围的代表。

  在区域的整体层面上,辽中县确定了“四类层面”“三级联动”、“双重培养”、“一个标准”的“4321”课改工作流程。“四个层面”是指由学科教研员、学区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学科教师四个层面组成的课改工作网络,并确定了各层面课改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同时要求学科教研员指导课改时,不仅要做到听评课,而且要对学科教师进行指导性反馈和对学校领导进行建议性反馈;“三级联动”是指县、学区、校三级课改联动,以学校为支撑,以大学区为依托,以学科为基础,开展县、学区教研研讨和教学观摩等活动;“双重培养”一方面是指培养名师,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一个标准”是指评价课改成功的标准只看学生是否会学、乐学。确定了工作流程,辽中县随之走上了以科研为导向指引课改、以名师为引领推进课改、以典型为示范推广课改的特色之路。

  短短的两年间,在教育局整体的规划引导下,辽中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建立起具有辽中特色的新课堂模式,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而学校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新课堂的评价标准。

  乌伯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起以学生“乐学”为主体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通过定期举办学生座谈会,进行全员调查问卷,学生“乐学”,教师则继续“上课”,学生“厌学”,教师则立即“下课”,促使教师主动转变观念,践行课改,取得良好效果。城镇二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新课堂”评价标准:一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二看教学程序能否实现先学后教;三看课堂是不是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四看老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变成了“主角”;六看教学是不是落实了“三维目标”。

  如今,辽中教育人对于课改的认识,已很深入。“改革是个是非题,不是选择题,它没有停止之时,只有不断地深入和深化。对课堂教学而言,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用到所有学科,所有年级,形成适合本校的课改模式以后,必然要经过创新寻求新的突破,构建尊重差异,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城镇二中校长张金玉如是说。

  “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进而自主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王煜局长这样解读新课堂建设的意义,他同时表示,“有歌声,有笑声,有掌声的课才是好课!”在“十二五”期间,课改将作为辽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课堂是教育的基础,当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了,当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了,当课堂真正意义上够得上高效了,那么它必将推动学校的建设。有了新课堂才有新学校。一所所新学校,就在课堂的影响下,逐步诞生,形成了一个破旧立新后的良性循环。

  有竞争才有活力

  “兄弟”比拼 公办民办齐头并进

  如果没有当初立人学校的率先突围,辽中课改的形势或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乐观。

  作为一所民办中学,创办于1996年5月的立人学校,建校初只有6个教学班、300余名师生,然而15年后的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5个教学班、3800名学生、280名教职工,在全国享有盛名的课改名校。学校创立的“整体教学系统”——124教学模式,还被评为“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之一。这样的发展成绩,一方面有赖于其自身的“潜质”与管理者的睿智,另一方面则是民办学校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获得的生命力使然。在面对义务教育逐渐免费的社会大环境,寻求新的特色和出路,成为立人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当立人学校在求解“人的生命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真谛时,率先选择了课改。

  (下转5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辽中崛起
李广大:为教师
搭建3个平台
和谐共进铸品牌 享誉全国创一流
谭坊小学
创新校园和谐文化
篷勃发展的七台河市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