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解析

  学道设计理念

  一、 文本性原则

  诗歌教学总关“情”,围绕“情”来设计目标和组织教学,诗歌教学就不会“跑偏”。《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学道正是了体现这一思想,确保“朝向”的正确。围绕“情”拟定了本课的两个目标:一是悟情(这是基本的要求,明确“写什么”),二是品情(这是表现手法的探究,明确“怎样写”)。围绕“情”,设置了达成目标的3个自研自探的流程:“诵读”、“品读”、“创读”。

  “诵读”有一个渐进的达标要求:读准、读顺、读畅。诗歌教学以读为本,有足够的朗读才能进入文本,有足够的朗读才有学生自我的感悟。不能以“先入为主”的范读来抢夺学生原生态的朗读心得。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形象”、“主旨”等的感知就会深刻。

  “品读”意在引导学生潜心于文本之中,在文本中发现情感的附着点,以及传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创读”意在触发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联想和与生活的连接之中,抒发自己的阅读心得。

  二、情景化原则

  置学生于一个生活化的现场,让学生在角色化的担当中去经历学习过程,避免“问题单式”的呆板和学生的反感。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学道设计中,老师给学生拟定了两个情景,一是“赛诗会”,二是“文学研讨会”。学生角色在身,就会精心准备,他想占有更多的东西,以使自己在展示的各个环节都能胜人一筹。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也会为团队的荣誉而行动起来。这样一来,“情景化”设计就发挥了“激励”、“激活”的作用。

  三、开放性原则

  学道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在老师绑定课堂的东西少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了。开放性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以生为本,保护了学生的个性,有助于释放学生群体的多元化智能。

  设计的开放性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学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诵读”中,学生可针对“人物形象”、“情感主旨”,设计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品读”中,学生可在众多的“品点”中,任意选择,一改过去给案例、供范式的固化的诗文赏析形式。“创读”中,学生可以“任选其一”,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施展才华留下了余地;“展示”前,老师给的是“展示建议”,而不是冰冷的“必须做到”,亲切而无强制。

  开放性的设计,把课堂变成了自助式的餐厅,“就餐的学生”既轻松又胃口十足,消解了学生在展示中的疲态。没有开放性的设计这个源头,就难以引来 “三生性(生动性、生成性、生命性)” 课堂的活水。

  四、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原则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突击性训练不可靠,孤零零的写作训练换来的只是学生烦、老师愁。《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学道强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练笔。

  前面的“诵读”在学生情感的领地立起了大堰河高贵的品格;“品读”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了抒发情感的渠道。有了“情”,有了“法”,学生再与自己的生活连接,自然会涌起讴歌与赞美的“创读”。在课后交流中,有学生说:“我喜欢文字华美、情调舒缓的诗歌,所以,与这个单元的《再别康桥》、《雨巷》相比,我觉得《大堰河——我的保姆》没有意思,但经过这堂课后,我懂得了,日常生活小事同样能打动人!”还有同学说:“在家里,我的奶奶与大堰河做的活有很多是一样的,平时,我也没有觉得了不起,学了这首诗,我真想写一首歌颂奶奶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个性化情感体验的要求,在运用中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课堂执行策略

  一、 注意教师定位

  课改说白了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位置关系,老师要由知识的“二传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无所作为。老师的错位、夺位、缺位均不符合新课堂的要求。当课堂走在“十字路口”、学生普遍茫然时,正是老师现身之时。如:课堂上,有小组质疑“她含着笑”的真实性时,学生“卡壳”了,老师有意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去发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定位的准确,才有适时而又必要的现身,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告知,要让学生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让学生去享受那一份发现的快感和荣光。

  二、 主导性介入

  教师不能被新课堂边缘化了,要思考课堂介入的时间和方法。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中,教师的介入体现在以下方面。

  “引导”,如:“这种排比式铺陈是本首诗的基本句式,值得揣摩,我们再找找看。”将学生再度引入文本,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防止架空分析。“点拨”,如:“同学们,品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前后的关联。”明确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明确品读语言不能割裂前后的联系。“追问”,如:“这种高贵和痛苦矛盾吗?”一石激浪,学生的思维由浅表向纵深“漫溯”。“鼓励”,如:“了不起,敢于质疑权威!”“建议给蓝天组奖励一颗星。”及时性评价挑起了竞争,犹如课堂催化剂。

  整个课堂体现了一种“圈层式”的特点:自研时,老师在巡视中小声指导;互动时,老师深入小组,适时倾听帮扶;展示质疑环节中,老师适时介入,以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能借助学道,在独学、对学、群学中获得应有的发展。这是传统点线式推进的课堂无法做到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铜都“学道”:不一样的导学案
■课堂实录
■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