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等待生命的慢慢舒张
□ 黄 浩

  优质的学前教育大多相似,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从教育的“根本”出发,这个“根”和“本”就是孩子。

  近日,记者来到风景秀美的苏南地区,走进无锡市滨湖区的三所幼儿园。不同的园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师,但是有一点却高度一致,那就是严格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抛弃世俗的功利和冒进,给每一个幼儿创造最适合的成长条件,耐心地等待每一个生命从容舒张。

  本期封面园,本报将“组团”推出这三所幼儿园,感受她们在社会急剧转型期时期仍然坚守的那一份“慢教育”,那份打动人心的细腻和温情——

滨湖区实验幼儿园:快乐运动——健康成长的“营养配方”

  2008年6月,“滨湖杯”无锡市幼儿游泳比赛现场。

  随着“加油”、“快、快”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来自滨湖区实验幼儿园的荣昱杰双腿奋力一蹬,冲过了终点线。随之,两侧欢声雷动……

  荣昱杰在“50米蛙泳”项目中一举夺魁!他的成绩比当年无锡市中考游泳此项目合格成绩还快了10多秒。此次比赛中,滨湖实幼在许多项目都大有斩获。

  许多老师、家长心中都提出了共同的疑惑:滨湖实幼,赢在何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一份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坚持‘快乐运动’的健康成长教育,以幼儿运动带动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是分不开的。”园长邹红英谈起滨湖实幼的“运动教育”,如数家珍,“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孩子们在快乐运动中达到生理、心理、交往等多个方面的完美发展。”

  邹红英介绍,游泳早已融入滨湖实验幼儿园的常规教学之中,“幼儿游泳课程”也发展成为实幼“快乐运动”品牌中的亮点。

  从中班开始,老师们就开始为孩子们量身定制游泳课程,从“亲水”、“闷水”到“水中漂浮”,再到“放飞”孩子,让他们自由翱翔,老师们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2005年起,幼儿园又与无锡市新体育中心开展了“园馆联动”的快乐运动教学尝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行“教练执教,教师陪护”的模式。

  2011年,邹红英主编的《碧波蛙嬉——幼儿蛙式游泳教程》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正式出版,这是他们集6年游泳课程研发经验而孕育的结晶,填补了国内幼儿游泳教材的空白。

  “身为生活在太湖边的滨湖人,我们希望通过学习游泳让孩子从小就认识水,拥有爱水、护水的意识,并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另外,滨湖区玩水的地方很多,从小对幼儿进行专业的游泳课程训练,不仅是为他们身心健康着想,也是对孩子的生命负责。”一位老师说。

  “对孩子一生负责”的运动当然不仅仅只有游泳,在“快乐运动”这面大旗的指引下,滨湖实验幼儿园开展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体育运动,比如,“快乐行走”。

  他们依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将“快乐行走”分为两个阶段:上学期,孩子们相对还稚嫩,老师就让他们在各自的园所里“行走”。小班孩子更多的是体验“行走的乐趣”:光脚走、在不同的地面(草地、泥土、沙地等)走、障碍走、合作走、曲线走……中班孩子“行走”的难度会加大一些:老师指导他们看标志行走,认识幼儿园中的各个地点;大班孩子的“行走”则充满了“挑战”,更具有情境性和游戏性——

  “三八妇女节”到了,大班的彤彤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他要在规定时间内给某位老师献上一束鲜花,彤彤手里有一张“藏宝图”:上面标示着在幼儿园的某个角落里,有一张图纸记载着那位老师的姓名和所在地。

  “藏宝图”其实是幼儿园的地形图,根据图示,彤彤要在园子里“穿过草地”、“越过树林”、“走过沙池”、“翻过栏杆”,然后才能拿到“宝物”,找到老师的地址。

  下学期到来后,孩子们就要走出园所了。小班孩子会走到附近的社区;中班孩子则要体验遮阳撑伞走、雨中行走、走小径等方式,体验不同天气、不同地况行走的“艰难”;大班孩子的“行走”更“不简单”:他们要负上3~5斤重的物体,在“行军比赛”这一情境中快速“行走”,达到提高反应能力、锻炼身体素质的目标。

  这番体验让孩子感觉很“刺激”、很“兴奋”,尽管“行走”的过程并不顺利。

  “‘行走’游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孩子的思考、协商、合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单纯地为了‘行走’而‘行走’。”滨湖实幼副园长曹祎说。

  在滨湖实幼,孩子们的快乐体验天天在持续:球类协作运动、器械协作运动、“勇敢者的游戏”军训活动、亲子嬉水节……

  “孩子的一生很长很长,‘快乐运动’让孩子的体魄更为强壮、意志更为坚定,它是丰富幼儿生命内涵,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营养配方’。”邹红英动情地说。

水秀实验幼儿园:一步一个“小脚印”

  2010年的某天,一阵响亮的哭声突然打破了无锡市水秀实验幼儿园的平静。

  当提心吊胆的谷老师赶到现场时,他看到了这样一幕:

  5岁的兵兵红肿着眼睛,对着地上一摊残留的鸡蛋清,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原来,他所在班级正在开展一项名为“蛋宝宝的旅行”的体验式活动:孩子们从家里带一个鸡蛋来到幼儿园,在一天的时间中,孩子们要当这个蛋宝宝的父母,一旦打破鸡蛋,就宣告这个孩子的保护行动失败。

  “老师,下次我一定要保护好蛋宝宝。”在老师的安慰下,兵兵停止了哭泣。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到的是关爱他人的经验”,李燕园长介绍,“在水秀,我们根据苗班、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计了30多种情境活动让孩子们去体验,水秀的孩子们自入园到毕业都要经历这些体验活动,我们将其称之为‘水秀宝宝30种经历’,这种体验式的经历就是我们正在实施的‘小脚印’教育。”

  回归原点:“体验式”教育

  “水秀宝宝30种经历”并非虚指。

  老师们将“体验式”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孩子们在“成功”、“成长”、“快乐”的氛围之中引发身心的各种触动,如趣味轮滑、围棋黑白世界、武术、美乐蒂英语、分享阅读、彩虹屋等游戏课程,让孩子们能时时与游戏相伴,处处有快乐相随。

  在水秀,老师们严格遵循“三二一”原则,使孩子每天在园至少有3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一个小时的自主体验游戏时间。

  可以说,体验随时随地都在这里发生。当记者来到水秀实验幼儿园某大班的教室里时,孩子们正在玩着一个名为“快餐店”的角色体验游戏。

  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柴米油盐”整齐布列,几个“大厨”在“灶台”旁忙得不亦乐乎,而另外几个等着用餐的“顾客朋友”早已经急不可耐,他们频频催店里的“服务员”,“服务员”正在耐心劝说:“再等等,就快好了!”

  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扮演“顾客”角色的孩子决定担当起“厨师”的重任,好让先前的几位大厨(现在“沦为顾客”)也尝尝“饥肠辘辘”等待的滋味。

  “体验是幼儿探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孩子要获得什么,必须要经历过、体验过才会有感受。有了感知才能成为经验,才能成为他成长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知识或者情感。”李燕说。

  水秀的体验教育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九五”期间,她们致力于“体验课程"的开发,“十五”期间,她们将研究方向转向“体验环境”的创设,“十一五”期间,她们重点探索了不同年龄段的“体验活动”,现在,她们试图从班级管理与教学中研究“体验文化”。从最初的体验项目研究至今,水秀人在不同园区试行不同的体验课程,体验场所也从幼儿园延伸到社区、家庭、自然、生活、群体中。

  1998年以来,每年的元旦,水秀都要联合家长开展一个名为“新年留宿”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要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幼儿园里度过这个特殊的成长纪念之夜。类似的活动不可胜数,其宗旨都指向水秀的育人目标——

  “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

  “没有围墙”的幼儿园

  2001年,无锡被联合国确定为中国开展“保护流动儿童权利”的试点城市。

  2004年,水秀幼儿园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中心确定为“婴幼儿家庭养护支持中心”(简称“小脚印”中心)。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0~3岁的幼儿家庭(包括“流动儿童”)成为水秀幼儿园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水秀幼儿园向区域内所有的家庭开放,我们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在一次家长大会上的讲话中,李燕突出了“没有围墙”4个字。为了让社区周边的散居、留守、低收入家庭也能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从“请家庭入园”到“送养护信息到社区”,再到“免费送教上门”,水秀幼儿园每年都要招募志愿者为这些家庭服务,形成了具有水秀特色的“三种途径九种方式”的婴幼儿家庭养护支持模式。

  “过去,我们通过定期组织相关公益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邀请家长来园‘取经’,现在,我们基本上是送服务上门了。”一位志愿者如是说。

  顾老师今年就主动请缨,来到了一个外来务工者的家庭中。这家有个18个月的孩子,因为大肌肉无力,运动十分迟缓,不会走路,家人非常焦急。顾老师经过观察发现:孩子是因为缺乏正常有效的锻炼,才导致了身体机能发展不均衡。他向孩子父母讲述了早期教育的相关知识,并指引孩子开展大肌肉训练的游戏,每隔一段时间,顾老师都要去检查孩子的运动状况。后来,孩子不仅会走会跑了,大肌肉也发育得和同龄人差不多。

  “十一五”期间,水秀幼儿园又将“小脚印”教育的触角延伸到3~6岁孩子的家庭中。老师们上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完成家庭环境创设,建设适合孩子发展、满足孩子需要的环境。

  发展到现在,水秀又创办了“空中幼儿园”电视节目,让全社会共享她们的教育资源。

  李燕说:“我们希望小脚印教育的痕迹无处不在,不贪多,不求快,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帮助更多的家庭提升育儿素养。”

华庄中心幼儿园:城市化进程中的“文明养成”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长三角地区。

  当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替代了原先的田野与村庄,霓虹闪烁的街道覆盖了原先的农贸集市,村庄式的散居生活变成了小区式的聚集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昭示着:昔日的农民摇身一变,如今已成为了市民。

  新的环境要求新的生活方式:习惯、规则、秩序……能否与“城市化”的进程相匹配?

  地处苏南的无锡市华庄中心幼儿园正面临着这样的发展背景。

  如何让幼儿的文明素养也一同随着“城市化”的脚步前行?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十一五”期间,他们申报了《苏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幼儿文明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自此,“文明养成”成为他们提及最多的教育理念。

  在践行这一理念之时,华庄人制定了“三步走”的目标。首先是通过分析现状,制定养成目标,形成养成手册。在孩子入园之前,他们对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养行为有了初步了解,对如何实施“养成教育”,做到心中先有“谱”。

  第二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点滴教育”。

  在华庄中心幼儿园,“文明养成”的理念渗透“无孔不入”。入园、盥洗、户外活动、进餐、午睡、离园……每一个环节,老师们随时随地进行随机教育。比如,幼儿园每天都会轮流组织孩子在门口“迎接”入园的同伴,一声声问好,一个个鞠躬,告示着这一天“文明生活”的开始;进餐的时候,老师会就进餐姿势、进餐礼仪、进餐卫生等知识跟孩子们交流。通过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文明理念渗透,逐渐使孩子们“习惯成自然”。

  同时,华庄中心幼儿园通过组织各种特色活动,并与家庭、社区联动,使他们的“文明养成”教育更加立体化。

  前阵子,大班孩子开展了一项持续一个月的“绿色文明·低碳生活”主题活动,孩子们要和老师一起悬挂标语、张贴宣传画,要说服爸爸妈妈在倡议书上签名,最后,孩子们要和家长一起实施“家庭低碳计划15件事”:使用节能灯、循环用水、购物不用塑料袋、每周少开两天车……

  类似的活动孩子们大多都会踊跃参与。5岁的朱星烨回到家里,开始向妈妈介绍“节水”的知识。她说,把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放到马桶蓄水池里,就能减少马桶的冲水量;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洗拖把、冲厕所等。她的妈妈十分开心地配合孩子。

  在践行文明养成教育时,华庄人同时注重依据幼儿的心理与行为习惯,让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熏陶。比如通过设置区角游戏——“在公共汽车上”,让孩子分别体验司机、乘客、售票员等角色,习得有序、文明、礼貌、服务、交通规则等生活素养……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是光鲜的外衣,而是草根下的执著。文明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能急于求成,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实践。”令园长张雪琴非常欣慰的是,幼儿园的孩子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从混沌懵懂到清晰表述,从不明就里到彬彬有礼,从腼腆怯生到热情大方……而“江苏省和谐校园”、“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绿色学校”这些大大小小的奖牌,无疑是对华庄中心幼儿园实施“文明养成”教育最好的礼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等待生命的慢慢舒张
酷闻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