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研导航深水区课改
——访山西省教科院院长马玉玺
□ 史文魁

  马玉玺,山西应县人,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山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在《基础教育课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有《走进山西高中新课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指南》等学术论著。

  中国教师报:最近几年,山西涌现出了多所课改名校,课改已成燎原之势。为什么会这样,请您介绍一下山西省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情况。

  马玉玺:山西省的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分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2003年始,已有部分初中学校重新构架课堂教学的结构,把教学重点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上来。2008年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又有一批高中学校加入到了对课堂教学颠覆性变革的队伍中。从改革的参与主体来说,改革初期是自下而上的。由一批有思想力、有行动力的校长先行先试,带领各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在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学校整体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自然也引起了山西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近几年来,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教科院等相关部门在做了充分的基层调研、理论研究之后发现:山西省各课改校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名称各异,但它们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特点却大体相同,模式上基本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可以概括总结为“成长为本—问题导引”(简称“问题导学”)模式。

  正如你之前所说,山西省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校、示范校。例如:新绛中学、泽州一中、太谷二中、怀仁一中、灵石二中、清徐二中、横水镇中学等学校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课改校,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课改校已经改变了所在区域的教育生态。在他们的带动下,山西省目前已有近700所初中和70多所高中在全面深刻地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区域整体推进的县(区)有30多个。这些先行先试的课改学校及区域不仅为山西课改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带动了区域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为推进教育均衡、内涵发展作出了极为显著的贡献。

  中国教师报:在推进山西省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科院是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的?又做了哪些主要工作?

  马玉玺:教科院实际上是负责基础教育业务指导、管理的机构,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管理教学业务的助手和参谋。在推进全省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这两方面的工作。就拿2011年为例,继《走进山西高中新课程》一书后,我院又组织编写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指南》,以指导各课改校实际操作。

  近年来,山西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动态——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整体推进成为这项工作新的着力点。我院继2008年4月在灵石二中和2009年5月在原平市实验中学,分别召开两次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后,去年4月又在长治市长子县召开了县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收效颇佳,影响深远。长子会议突出了三个关键词:县域、课堂、农村。目的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12月中旬,我们再次召开了20多名县区教育局长座谈会,交流在县域整体推进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稳步扩大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范围和力度。今年4月,又在阳泉矿区组织召开了初中课改学校校长高峰论坛,主题是从研究课改中的深层问题着手,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提升课改水平。

  在推进高中课改方面,我院去年组织了先期进入课改的高中校长论坛活动,针对我省目前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探索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途径和措施,讨论和确立了未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七大目标和任务。今年从3月到5月,历经一学期的时间,分别组织了高中课堂教学改革9所联合体核心成员校、10个学科、300多位教师,围绕“学习导航编制标准的研制”进行深入的研讨,力争在10月份拿出成果并结集出版。

  作为省级教研机构,教科院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指导并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我们知道,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包括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我院在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副厅长的领导下,组织了“基于网络和课堂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课题的开题会和10所学校校长、教师的培训会,进一步推动我省的课堂教学改革由“学生的平面转向立体学习”,这一改革举措将会给我省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又一次革命。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指南》,是在什么背景下编撰的?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马玉玺: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课改学校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同层次的学校,以及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处于相同阶段的学校,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共性的。但是由于单个学校的教研力量不够,没有精力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乡镇学校、薄弱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就更加明显。另外,一些准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对这种新的模式还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它对教育发展的深远意义以及它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与优劣。这些问题都成为我省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拦路虎。基于这样一种实际情况,山西省教科院花大力气对我省先行先试课改校的模式进行深入调研,总结梳理了以新绛中学、泽州一中、太谷二中、怀仁一中、灵石二中、横水镇中学、清徐二中等学校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了上述7所学校的作者近200人,提炼汇总了新课堂改革中的142个核心问题,并附有丰富的案例和图片。这本书本着对我省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加以解读,对课改校的成功案例加以分析,对模式中的具体环节进行答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指导为目的,力求使更多的学校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期望通过这本操作指南解决好一线教师及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中遇到的一些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山西省教科院对山西的课改做了大量的基层调研。我们想知道,在山西课改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马玉玺: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具体到山西省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认为还有几项工作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有些教师还在纠结于自己“教”的任务是否完成,这堂课自己的表现是否精彩,学生是否完全按照自己的预设完成任务。完全不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生命状态怎样。

  第二,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课堂常态还没有很好建立。很多学校和老师虽然已经理解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但实施的深度和高度还不够,新模式下的规则和标准还没有建立。所以,真正提升我省课堂改革的水平还要有更艰巨、更细致、更具有专业化的工作要做。

  第三,教学评价引导课堂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跟进。新型课堂下的教学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态,看学生对学习是否积极参与,看学生对知识是否主动建构。所以,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必须重新设计,包括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也必须跟进。否则,评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反而会成为一种羁绊。

  第四,教科研工作指导还不能适应课堂改革的实际需要。新模式对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旧的教研活动形态没有彻底打破,新的教研形态没有建立,真正一流的教科研人员数量非常紧缺。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在这个过程中,靠文件、会议,用行政手段,采取突击、达标等办法,只能解决形式上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改的目标。只有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教科研人员真正行动起来,投入其中,我们才能指望课改的可持续推进。

  中国教师报:您曾以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勉励山西的课改同仁。为什么这么说?

  马玉玺:如今课改势已燎原,每一所课改学校、每一个课改区域都因循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课改之路,坚持自己的特色。各美其美,才能拥有万紫千红的改革之春。但在这个基础上,课改学校、课改区域之间还要能看到别家的长处,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事业共同发展。

  课改区域和课改校只有在坚持自己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兼容并包,我们的改革才能是富有自新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这是未来课堂改革前进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研导航深水区课改
肖增英:课改,优质高中当仁不让
薛红霞:让新技术服务于“学”
山西省课堂教学改革大事记(2008年—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