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长中的“台北101大厦”
——首届“先锋校长”高端研修班第一次研修侧记
□ 本报记者 郭 瑞

  “出发前局长几次与我们座谈,称我们一行人为‘火种’,担当的是‘燎原’重任。”这是武汉市洪山区张同祥校长在《“先锋校长”研修记》中写下的一句话。在这个班中,一半学员是主动申报来参加研修,另一半学员是教育局委派培养的“种子”。7月17日开始,两天一夜,这些学员经历了新形式、高密度的独家精品课程,在互动、对话的研修过程中感受了一次精神与内心的“高峰”体验。首届33名学员和班主任、导师一起在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图书室中第一次体会了“移动课堂”研修带来的感动和收获。

  为了体现“先锋”概念的价值观,打造班级文化,我们精心设计了班徽,它的主体是林立的高楼中突起一座高得遥遥领先的塔楼,颜色用了理性而睿智的深蓝。截止到2011年,台北101大厦是中国最高的超高层建筑,借此传达的理念不仅是体现研修班课程的高端,更希望学员能够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成长为校长中的“台北101大厦”。

  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员

  第一天下午,是由发展教育心理学博士、著名青少年心理行为训练专家石卉带来的心理体验课程。这次研修班课程中的一大亮点是,把参加研修的学员看作人,他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学员,不仅从人的角色(校长)需求设计课程,还兼顾到人本身的情感、精神内在状态。石卉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特别难得的是,她的心理课程与本报倡导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

  课程中,学员通过角色扮演、性格色彩测试等方式,完成一个打开自我内心、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过程。本报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教育就是要认识儿童。而认识他人的前提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情绪、困惑、性格、优势、弱势。只有能“看清”自己的校长,才能“看清”教师,“看清”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发展师生,基于人的原点,成就优秀的师生。

  一个下午的体验,给学员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投入与震撼,有的学员始终眼中含泪,有的学员则表示,“40多年了,还是第一次这样这真切地看看自己,第一次这样深入地与内心对话”。

  借鉴丹麦创意公益活动

  当晚,我们进行了一场真人图书沙龙,它是借鉴了起源于丹麦的创意公益活动——真人图书活动,旨在打破隔阂,促进多元交流,促进人与人的了解。简单来说,真人图书活动就是把纸质书置换成人进行借阅的现场活动。

  《我们的教育学》作者李炳亭,《问道课堂》系列丛书编者郭瑞,《师道》编者马朝宏作为“真人图书”出场,基于每本书研究的特点,分别提炼了3~5个关键词,学员根据学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真人图书,提出问题,自由交流。真人图书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是,阅读真人图书就像听一场可以随时提问的讲座。一本书可以同时被N个人借阅,也就是说,在现场,会看到一对N的对谈模式。

  这不是一场行为艺术,我们希望学员把这种国际流行的创意活动形式带回学校中去,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学习方式,改变一个人讲、几百人听的低效交流模式,发挥每个人的资源效应,让分享、交流变得多元、高效、可选。

  虽然经过上下午的研修,学员身体有些疲惫,但是每个人都紧抓提问的机会,向编者说出困惑,寻求思想的启迪,直到晚上9点半,才离开学校回宾馆休息。

  把学校作为培训资源

  第一次研修的“移动课堂”选在了学员学校。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成为了第一个供学员们解剖、研究的案例,班主任李炳亭当堂布置“作业”,现场点评。高效课堂把学生视为最大的资源,而此次培训把学校作为培训的宝贵资源,是本届研修班课程最大的创新点。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舒大军引导他的同学们参观学校楼道、教室、活动室、解读学校文化和未来学习项目。舒大军的一些观点给人启发:不要怕错,错了没关系,教育就是让它发生;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每个教师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包容不一样,才能创造不一样;我们崇尚“做文化”,什么事情要去做,做和知道差距很大,但做的前提是相信;思考问题比思考方法更重要,过程比效果更重要,以什么过程达到效果,值得思考。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副校长蔡明生颇有感触,他在给记者发来的短信上说,“这种培训形式,紧紧围绕学校发展之‘道’,以实例展示了学校教育的成功。没有固定模式,但其中的规律却实实在在,我们不仅要学习名校的技术,更要领悟支撑名校技术的理论和文化”。

  以“导师精神”点燃“火种”

  令学员们感动的是本报专家团队的敬业精神,安徽省怀远禹王中学校长王梅年与学员说,“咱们班主任李炳亭有时候常常以一天一个省的节奏讲座,是个真正的行者”。然而,导师杜金山也从来都是马不停蹄。

  7月17日,凌晨1点,他在首都国际机场接机,把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安排住进宾馆,等到自己和衣而睡的时候,已经凌晨两点多了。7点,闹铃“尖叫”着把他从梦中叫醒,来不及吃早饭,就赶到研修班现场。一个上午的讲座和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下来,他已经有了低血糖的感觉,眼睁睁地看着3个熟鸡蛋成了小组建设的道具却无法给他添加半分能量。快餐午饭后,他被装到车上,拉到另一会场,面对来自宁夏、甘肃同行孜孜以求的眼睛,又激情澎湃了3个小时。晚上6点,陪女儿的两位导师共进晚餐至9点半。

  他说,“让我撑下这一天的力量,除了来自父亲对女儿的责任和爱,更多的来自两个培训班学员的出色表现,特别是‘先锋校长’高端研修班的各位校长。他们的真诚与投入,他们对课改的执著和经历的艰难困苦,让我无法不全身心投入,不敢有些许懈怠。”

  这就是我们的导师精神,同样反映着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的职业素养。作为主办方,我们在努力谋求课程与研修方式的多样化、创新性之外,也在积极地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教育的信仰,并让这些“火种”点燃更多的教育者。我们愿做陪伴者,守候“火种”的热烈燃放,我们也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新鲜“火种”,走进先锋阵营,释放自身的能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为什么要组建先锋校长方阵
导师微语录
校长中的“台北101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