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向实践和实践者的教育常识
——《教育常识》的价值追寻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 穆树航

  好的思想如果仅仅停留在书页上、放置在书斋中,那么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蒙尘。因而,一部好的教育作品只有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才算是一种成功;若是在此基础上深得教育实践者青睐的话,就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了。而《教育常识》就极有可能成为成功与荣幸兼得的作品。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常识》既不乏理论的深度,也不乏实践的力度,它是面向实践和实践者的教育常识。

  说教育常识是面向实践的,在于它扮演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中介角色,指明了教育理论的“亲民”路径。

  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看了很多“研究成果”,大部分作者在谈论写作目的的时候是从学科本身的价值和对实践改造的价值两方面入手阐述。可是,多数时候,当你闷着头将作品认真读完才发现,这种专业人员以专门概念和专门术语所进行的专业研究,想要达成实践改造价值的愿望还需要再往前走一步:那就是将这种专业理论转化为常识。也即是说,要将艰深晦涩的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常识。这样既可以摆脱人们对理论空洞玄幻的呵斥,改变理论是专业精英把玩的游戏这种不良思维定式,也可以将理论的“新”变为“常”,从而实现“及时把最新且被验证为可靠的教育理论,变为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常识”。

  《教育常识》的写作正是这样一种尝试。作者“怀揣着马克思当年的梦想: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而投入到《教育常识》的写作之中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了全书。作者试图通过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师们易于接受的教育常识,来改变因“对常识的无知和漠视”和“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的缺乏”而导致的“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实现“打破横亘于不同世界的壁垒,让穿梭趋向自如流畅”的理想。本书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挖掘了教育常识的价值,显示了教育常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双向滋养、双向转化的过程中充当的中介角色。它因而也宣告了一种教育理论的“亲民”路径,那就是化理论为常识。

  说教育常识是面向实践者的,在于本书对教育常识的言说充满了作者对人生、对教育的体验和感悟,寄托了作者借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常识来促进教师成长和改造教育实践的愿望。可以说,全书从写作目的、内容选择、表达方式、分析视角等各个方面,都洋溢着作者对教师成长的关注和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关怀。可以说,面向实践者是本书的另外一个价值取向,它具体体现在:

  第一,扭转教师的思想观念,加深对教育活动的理解

  学校教育变革的最大的阻力在于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没有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试图对教育进行任何变革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因而,《教育常识》面向实践者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对教师所秉持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批判和纠正,对教师容易忽略的正确教育观念进行强调和重申,对由于时代进步而稍显落后的教育观念进行扩充与更新,对新呈现的教育观念进行补充和提炼。例如,“人都是未完成的”一文中对那些以“成人”或“成才”来判定一个人发展的“迷醉式想象”和“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一文中“为雕刻的教育”进行了批判和纠正;此外,文中还对教育观念中常见的“教育工具论”(强调外在价值)、“教育万能论”(不承认教育的限度)、“教育狂躁症”(缺乏等待生命生长的耐心)、教与学的“两地分居”、“真空中的真理”等进行了批判。然而作者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对误区的批判来达到认识的清晰和真相的澄明,进而扭转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加深他们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因而,这些批判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通过作者在事理的分析、趣味故事的讲解、经典案例的呈现中娓娓道来,避免了“忠言逆耳”而达到了心悦诚服的效果。

  第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体验教育的尊严与快乐

  教师职业是一项艰苦的职业,是一项需要不断付出的职业,是一项需要承受各方面寄托和压力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从自身的工作中找到得以前行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教师职业将会成为“一种渗透了恐惧的烦恼”的工作。因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使教师体验到教育的尊严与快乐是《教育常识》面向实践者的另一价值所在。该书在展示了对教师各方面要求的同时,也展示了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教育理想常识”这一模块向教师们展示了“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的美好理想,这种对教育理想常识的论述和展示有助于激起教师的自豪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在“教师常识”模块中,对教师工作所具有的创造性的强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对教师职业态度的引导等都有助于彰显教师职业的特殊价值,使教师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进步的快乐、受尊重的快乐等,教师的内在动力也在不断的快乐体验中得以激发。此外,其他模块中,如“人始终是未完成的”,“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等也可以让教师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探索的快乐……

  第三,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改善教师的教育实践

  在讲解道理的同时,提供大量丰富而经典的教学案例,从而避开了空洞的说教,取得了“用事实说话”的效果,是本书面向实践者这一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如果说《教育常识》在教师观念方面教会了教师“如何想”的话,那么它在教学指导方面也教会了教师“如何做”;如果说它在教育观念的改变上做到了使教师听起来心悦诚服的话,那么它在教学指导上还做到了使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最不愿看到的知识是那些“真空中的真理”,他们最想得到的知识就是教育过程知识:怎么备课、上课、组织教学。此书之所以敢说“写给天下所有教育者”,在于它在着力于教师观念更新的同时,更兼顾了教师实践操作的需要。而这种兼顾实践需要的知识正是教育过程知识,它是“最核心的教育知识”。这些知识教会了教师们如何实现生命个体间的能量转化,如何在“教育在表演和观看中展开”这一前提下挖掘表演的教育价值,如何选择、活化教育内容,如何解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课型、把教法变成学法,如何以结构化的方式教学,等等。正是这些面向实践者提供的教学指导,改善了教师的教育实践。

  因而,发现常识、回归常识、理解常识、运用常识、尊重常识以及创造常识应该成为时代人所具备的基本常识,成为教育者和教育学者不可或缺的教育常识。

  最后期望,《教育常识》能带动所有教育理论的“田野”转向,发挥面向实践者“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的重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周刊
8-9
■悦读推荐
大伟老师
人只能自己活着
面向实践和实践者的教育常识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五(3)班的
梦想之旅
对“专心”的思考
语丝
山与山的呼唤(十一)
看看孩子们的脸
正视真实的自我
静心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