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语&化学跨界课
□ 徐向阳

  一堂课,或者是英语课,或者是化学课,怎能一课两上?即使有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入,英语课上又怎会有化学实验的操作?

  一切的不可思议都将成为现实。

  本期的“课堂现场”将带您走进一堂英语、化学的跨界课,走进铜都双语学校的人本跨界大课堂。

  

  课题:Module 7 Unit 2 Reading Two Life- saving Medicines

  班级:高二文班和理班(两班相邻,交互共融)

  授课教师:英语叶老师、化学王老师

  课堂风格呈现:

  跨界:跨科、跨课、跨组、跨班

  情缘:缘于书情、缘于师情、缘于生情、缘于学情

  过程一:自学自研

  课前,文理两班学生自由分成A班和B班,每班两组文科学生和两组理科学生。上课后,两班分别由叶老师和王老师分发“学道”,学生进入了自研状态。

  这段时间,两位老师各自做了四件事:1. 观察学生的表情;2. 留意“学道”的使用进展情况;3. 不停地将学生所思、所想、所困惑的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4. 交换手中的笔记本,相互交流、补充。

  英语老师的笔记本上写着:

  1. 理科1组的同学对于“导学三”中的问题,回答得较全面;

  2. 文科3组的同学对于“导学一”中的问题,完成得既快又好;

  3. 每组都有几位同学阅读速度较快,并没有受大量生词的影响;

  4. 随堂笔记中都记下了一些生词。

  化学老师的笔记本上写着:

  1. 理科组的学生很快在书上找到,退烧和减轻疼痛的化学物质叫水杨酸;

  2. 对于水杨酸如何杀死细菌的过程,文科组同学找寻答案较困难。

  亮点:在学生自学的环节中,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忙碌——观察学生的表情,记录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

  过程二:合作讨论

  自学环节结束后,进入讨论环节。两人一组相互讨论,两位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并加入讨论。

  文科组同学问:“In our daily life,which objects contain chemical salicylic acid?”(生活中哪些常用物品含有水杨酸?)

  化学老师:“牙膏、祛痘类化妆品、风油精、止痛药、杀虫剂等。”

  理科组学生问:“阿司匹林水解后,生成的水杨酸可与什么试液反应显什么颜色?”

  化学老师:“水杨酸是邻羟基苯甲酸,因有酚羟基,所以用氯化铁显色,颜色为紫色。”

  学生:“老师回答得非常全面,给老师五颗星。”

  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亮点:学生很自然的跨班、跨组行为,拆掉了阻隔在两班之间有形的水泥墙,扩大了学习共同体资源的范围,拓展了师生设问思考的空间。文理资源共享,师生资源共享,班级资源共享——这是一道流动在跨界课堂里美丽的人文风景线。

  过程三:抢答竞赛

  化学王老师拿起一块深色的橡皮泥,在上面涂了一些黑点,问:“现在是全班抢答环节,请告诉我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一个女生快速抢答:“除了黑乎乎的橡皮泥,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尽管我知道橡皮泥上有黑点。由此我联想到果子冻如果也是黑色的,那么青霉素的发现时间很有可能要推迟,或者至今都没有发现。”

  另一组的学生补充道:“反过来想,青霉素中的‘霉’可能存在于更早时间,只是因为附着物不透明而无法被发现,所以我认为给人类带来杰出贡献的不是亚力山大·弗莱明,而是一种特殊且透明的果子冻!是上帝让人类永存!但是弗莱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品质——观察力和好奇心。”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亮点:抢答竞赛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作出更深层度的思考和回答。

  过程四:猜词体验

  学生们分别邀请两位老师进行两组猜词体验。

  英语老师的任务:一个学生朗读句子,再由另一个学生迅速读出其中要猜测的单词,随后老师将词译成中文,并做合理解释;

  化学老师的任务:准确说出与课本内容有关的8个词或短语,再由学生翻译成英文,并在文中具体找出它们的位置。

  化学老师一口气说出了六个:病人(patient)、疾病(disease)、发烧(fever)、做实验(tried out)、细菌(bacteria)、渐少疼痛(reduce pain),他停了下来,不好意思地说:“我说不上来了。”这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没关系,我来教你。”于是他开始了步步引导:“病人要服用什么才能治病?这其中含有什么?”老师方显“顿悟”,很肯定地说:“药(medicine)和化学成分(chemical)。”

  亮点:这是一出“双推”的好戏。通过猜词这一有趣的方式,让教师推动学生的思维,学生推动教师的思维。王老师的适时退让和示弱,让学生在反推的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最大化地提升了自我学习的潜能,同时对学生反攻书本也起了推动作用。在此环节中,如果只有英语老师和学生互动,效果过于肤浅。通过化学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课堂的特色相结合,更好地完成了创新,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精彩。

  

  感悟:叶老师:“这堂课如果没有王老师的相助,就不会如此精彩。王老师的学科功底填补了我的空白,让我非常轻松,同时又感受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王老师:“我虽然不懂英语,但是这样的课堂,让我萌生了说英语的强烈愿望。好几次我都不由自主地和同学们一起读英文,我深切感受到做一名复合型教师的重要性。”

  

  总结:人本跨界大课堂的何时“跨”、怎么“跨”,不但具有“随意性”和“灵活性”特质,而且还需要10个方面的性能和功效作为机制运作的强有力保障:1. “课道”实施的“刚性”;2. 课程改制的“弹性”;3. 课控调配的“磁性”;4. 课型设置的“粘性”;5. 教研成果的“实性”;6. 教师位置的“隐性”;7. 学生操作的“个性”;8. 思维方式的“逆性”;9. 评价机制的“感性”;10. 团队合作的“共性”。

  跨界大课堂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石,以建构主义为方式,以发展型学习共同体为单位,清晰界定学习者与学习条件提供者的角色关联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优化、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跨界交互,和合共赢,从而形成师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作者系安徽省铜陵铜都双语学校教学主任)

  跨界,英文crossover,最初用于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与设计营销,以形成全新的品牌效应和审美态度,比如运动鞋品牌与汽车品牌跨界,它是国际最前沿的潮流词语。铜都双语学校,创造性地引用这个舶来字眼,用于教学与管理,它的“人本跨界大课堂”实现了从“学中心”的第二代课改走向“无限放大学生自主”的第三代课改的跨越。

  “不变的共同体流动在固定的文化空间站里”,学生走组、走班,教师跨学科走课,这样的课堂形态,由传统的一个学科教师对一个班,转变为全校教师对一个共同体。根据学习的内容与知识特点的需要,学生自由邀请相关教师参与某学科的学习活动,教师角色的学习资源效应进一步得到放大,被充分利用。

  这样的学生组合常新、教师组合不固定的课堂模式,使每堂课的内涵得以丰富,生成得以延伸,学生在享受高效课堂无穷快乐的同时,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扩张。

  “人本跨界大课堂”起码有三个实践价值:让丰满的课改理念落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真实的地面上;让课改由课堂走向教育改革的全部;让师生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

  拷问传统课堂——经营高效课堂——打造人本跨界大课堂,从起初的讲学案到后来导学稿,再到现在的“学道”,铜都双语学校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名词,更意味着学校全体教育者对高效课堂的钻研和再认识,见证着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铜都人认为,“课改,是最大的教育之道”,他们探索“制道”,以“学道”、“课道”支撑着铜都的教育之道”,而“学道”又由共同体的“学形”与跨界课堂的“学术”与之构成稳定的教学形态金三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英语&化学跨界课
把学习还给孩子
■课改人物志
童本校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