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下)
□ 张卓玉

  学习小组的意义

  学习组织的出现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关注、关心、指导、帮助学习组织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人的组织化。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成长、发展、生存的基本方式。若干投资者组成了公司,若干政治家组成了内阁,若干科学家组成了科研小组,若干技术人员组成了项目团队,若干音乐人组成了乐队组合,若干媒体人组成了节目组……即使是自由职业者,也有自己的组织。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位日本母亲的感慨。上中学的女儿告诉她,学校要组织学生去名古屋旅游。这位母亲马上想到的是一排长长的队伍、一面高扬的旗帜、一个尽职的讲解员。她孩子的解释却是:“我们分成5人一组。各组制定自己的考察计划,各组行动,各组形成自己的考察报告。”这位母亲感慨“时代变了”。

  是的,时代变了。在个体的自学和群体的听课以外,学习组织出现了。那么,学习组织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呢?

  第一,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自治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怨、不悔,是一事当前,自我负责:我们构建组织,我们制定规则,我们担当责任,我们实现目标。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遗憾的是,目前学校、家长的许多想法、做法与此使命背道而驰。社会上盛行的种种现象,诸如要么顺从,要么冷漠,要么对抗,要么抱怨,都与自治精神缺失有关,都与学校、家庭的管理过剩一脉相承。

  小组的出现为教育带来希望,为新型社会的建设带来希望。自主、探究、合作是新教育的几个核心词汇,这几个词以自主为首。有自主才有探究,才有合作。人们常常把自主理解为学生自觉学习,其实,这只是这个词最浅层次的意思。自主是一种权利,指学生所应有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学生参与制定与自己相关的规则的权利,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做出决策的权利。还权利于学生的过程,也就是给责任于学生的过程。没有权利,就无从谈责任。当教师、家长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的时候,请先扪心自问:还孩子权利了吗?

  自治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然而,这种能力一旦写进教材,一旦成为教师讲授的内容,就只能培养学生考场答题的技能,而不是自治能力。培养自治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自治,而学习小组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途径:让学生去选举,让学生去制订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我们期望,让学生把这种精神和能力带进未来的社会中去。

  第二,团队精神的培养。传统模式下的学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体的自学,一是班内的群体学习。前者无从谈团队精神,后者以安静地听课、安静地做题为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合作,因而很难培养团队精神。小组学习之于团队精神,其意义在于:其一,建立一种意识和能力,构建自己的组织,确立自己的任务、目标。其二,组织好、管理好我们的组织。在组织中学会提出想法,学会说服团队成员,学会影响他人,学会在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使用票决机制,等等。其三,学会相互关心,相互帮扶,珍爱团队荣誉。其四,学会退让,学会放弃,学会服从。当自己的观点、想法正确时,学会做领袖;否则,学会做配角。

  团队精神首先是一种担当意识、领导意识、创新意识,其次才是合作意识、退让意识、服从意识。我想说明,如果把集体主义的核心理解为牺牲个体、服从集体,那么,培养团队精神的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我们对学生的期望是:不仅愿意服从某个集体,而且能创建一个集体、领导一个集体、改造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后者,我们所培养的,要么是奴才,要么是主子,还可能是麻烦制造者,唯独没有具备独立人格的人。

  第三,归属感的培养。前不久,有机会和山西泽州一中的李海勇校长交流。他们学校是山西最早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学校之一。李校长有许多我非常欣赏的名言,比如“旧课堂是火车,新课堂是动车”。那天他谈道,过去常有性格孤独、精神抑郁的学生,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现在情况大有好转,学生的精神状态变了。李校长的话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表面上看,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人关照、有人指导、有人呵护,实际上,在精神、情感深处,学生是非常孤独无助的。

  小组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新模式下,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小组中度过的。小组的存在为小组成员带来了追求和体验集体荣誉的机会,使小组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某种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有人分享,挫折有人分担,走进小组,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学习小组完全可能由校内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甚至是毕业以后的学习。

  学校管理的相应改革

  学习小组的出现可能给学校管理带来什么挑战呢?

  导师制应运而生。教师这一职业古已有之,班主任则是现代学校的产物。新教育将会催生一种新的角色:小组导师。小组导师有别于班主任,也不同于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小组导师有些像正在出现的全职医生,全程、全方位指导小组学生的学习。导师在小组的组织管理、小组学习计划的制定、小组户外学习的安全、小组班外(校外)顾问的聘请、小组学习方式的形成、小组成员的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将会履行自己的职责。学校在导师管理方面会遇到,也会逐步解决许多新的问题,诸如行政人员可否做导师,一个教师可否同时做几个小组的导师,导师的责权是什么,导师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关系,导师的工作量,导师工作的评价标准,等等。

  学校层面的学习小组支持系统的建立。今天学校的各种建设、各项工作都是建立在班建制基础上的。随着学习小组的出现,学校将逐渐建立一套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的系统。比如,新建教室的面积不能只考虑教师讲课的需求,还要考虑学习小组活动的需求。比如,实验室的配置以及使用要支持小组活动的需要。比如,教务、政教等管理部门要为小组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服务。比如,学校应有支持、鼓励学生聘请班外、校外项目顾问的办法。比如,学校要协调班级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这些变革的进步意义不容低估。班建制的学校常给人带来两种联想:一是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标准化、效率化;二是军营管理——绝对服从、绝对整齐。请我们的校长、老师们考虑: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吗?这符合生命成长规律吗?这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吗?人是有生命的存在。我们站在碧波荡漾的湖边,站在春色满园的田间,漫步于生机勃勃的林荫道,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所期望的学校是生产产品,还是保障生命的成长?

  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的建立。对先行先试新模式的学校而言,建立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的学习小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或者说已经迫在眉睫。原有的主要针对个体学生和班集体的评价体系不适应、不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的需要,应该有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优秀小组长、优秀小组、小组优秀学习项目等等。较为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评价是关于小组团队性学习成绩的评价。我们鼓励小组合作做事、合作探究、合作展示,就必须建立尊重合作、鼓励合作的评价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在文化重建中走向快乐研究
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下)
《基础教育课程》第8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