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灵魂就没有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久谈杨昌洪
□ 本报记者 郭 瑞

  有一次,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的李泽厚与顾久一同前往贵州凯里,李泽厚指着这片土地问:“中央各年1号文件将进一步促进这里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年后会不会有变化?”顾久指着路边的孩子们回答:“我们首先要关心这些孩子们的眼睛亮不亮,手脚勤不勤,头脑活不活,这里的孩子变了,20年后这片土地才会有变化,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前不久,顾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熟悉的杨昌洪开始,聊起他心中的教育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面对的种种现实。

  灵魂就是信仰

  中国教师报:您去过杨昌洪的学校,如何看待它?

  顾久:这是一所有灵魂的学校。教育是有灵魂的事业,所谓灵魂是指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就是人们的信仰。应该说,我们的现实教育是比较缺乏灵魂的。追问一下搞教育工作的人,我们自己有灵魂吗?杨昌洪是有灵魂的人,所以他能够直接感染他的学生,“打造”他的学生。因为信仰可以贯彻到人的行为与习惯之中。

  中国教师报:从技术层面上说,杨昌洪有哪些教育智慧?

  顾久:第一,他把孩子当成子女或子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当做自己的子弟一样对待。他可以住在学生宿舍与孩子促膝谈心、抵足而眠,用他的温度,温暖学生,感化学生。

  第二,他用军事化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清早老师和孩子一起跑步,一边跑步一边喊口号“我是人才,永不放弃”!这是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他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考核所有的孩子,而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想去读书,读完书后同学之间交流感悟。

  第四,职业学校有职业的门槛与要求,他联系工厂,提供孩子去实习的机会,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取技能。

  第五,杨昌洪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理想,每个孩子都有价值,他让那些从考试中败下阵来的孩子,那些被认为“有问题”的孩子穿上迷彩服,借助子弟兵的情怀,带着孩子去社区服务,让他们从别人的尊重中获得自我的尊严。这点让人感到震撼。

  回到原点看教育

  中国教师报:杨昌洪身上折射出的智慧也是对教育的解读。您认为教育是什么?

  顾久:他给七尺男儿的身躯注入了灵魂,这是一种真教育。

  这种教育的进行至少有三个层面。首先是榜样的感召,第二是情感的打动,第三才是理论的说服。教育应该是这三者合一的有机体。

  好教育至少由3种人来承担。首先是家长,家长是孩子行为的榜样,情感的寄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很重要。其次才是学校,学校当中教师和校长的人格影响不可忽视。再其次是社会,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才是真正的社会教育。

  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信仰。

  中国教师报: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应当信仰什么?

  顾久:回到民国时代看看那些教育家,比如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梁漱溟。他们的一些话语或许会给我们启示。

  举个例子,陶行知逝世的时候,叶圣陶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有一段话大致是这样说的: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工具还是一个人?一个孩子是空瓶子还是有自己的认知框架?如果你认为他是工具,他不过是空瓶子而已,那你肯定要满堂灌。如果你认为他是自己的主人,就应当给他必要的尊重,我们用教育的智慧,该激活时激活,该输入时输入。前者是专制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民主主义共和国应该有的态度。

  这样的文章,我们的老师都应该读,教育不过如此,新课改无论怎么改,一定跳不出这些东西。这是我们思想的原点,教育者需要回到原点。

  培育现代公民

  中国教师报:解决教育问题需要正视的是什么?

  顾久:现在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是一个社会体系上的问题,很多就业的门槛把孩子们推向了高考。在中国教育学会,我提倡研究当前社会的政策、经济、文化对教育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如果不研究这些,光在教育身上找原因,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我以前曾分管过一个市的教育和文化工作。我们研究发现,以色列是人才多,我们是人口多,人才与人口之间是人力。这就是教育。人才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呢?以色列是全世界信仰最坚定的国家,教育背后有一种民族精神的力量。一个民族有信仰、勇奋斗,国家才会强大,才能够受人尊重。教师应该回到这个话题上来看待教育,要有忧患意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杨昌洪: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
中国教育的脸
没有灵魂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