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景弘“生”变

  2012年11月21日,本刊报道了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的自驾课堂,他们通过ABC学习共同体、拼教、拼学等多种创新方式,充分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将课堂与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主宰课堂、自主学习。

  从2008年底开始课改,景弘中学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课改路”。在这条路上,学校发生了变化,教师发生了变化,学生也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请景弘中学副校长李飞国和初三年级副主任邓春林讲述“课改路”背后的故事。

  嘉  宾:李飞国 (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副校长)

  邓春林 (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初三年级副主任)

  观 察 员:郭 瑞  

  主  持:解成君

  文字整理:金 锐

  课改让学生爱上学校

  主持人:2008年底,景弘中学开始课改,发生了许多变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课改路”。请问,推行改革之后,学生是什么态度?

  李飞国:我们在2008年12月开始课改试点。当时我们将初一年级的一个班级作为试点班,一个月以后,我们把这个班的学生都召集起来,分享他们的心得。学生表现出的是放松,是兴奋,是希望,而且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这个班的成绩突飞猛进,改革前排在全年级第11名,期末考试就提高到第3名了。后来,这个班一直是年级第一,直至中考毕业。通过试点,我们更加坚定了课改的决心。

  邓春林:学生的态度是很积极的,他们对学校推行课改所持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接受、喜欢和感谢。

  郭 瑞:在面对改革和新事物时,学生一般会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在一个学校课改初期,有一位资深老教师不愿意改,校长让他按照老办法教。大概一个月以后,他主动找到校长,要求改革,因为学生已经接受了新方法,他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了。所以,如果出现教师不愿意参与课改的情况,可以参考一下这种“学生倒逼教师”的方式。

  

  主持人:课堂的好坏离不开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课堂的变化有什么反应?

  邓春林:几年前,有个学生转学去长沙读书,结果两个星期后,他觉得那里的课堂太单调、太沉闷、太压抑,于是又转回来了。他说还是喜欢景弘中学的课堂。还有一个学生,到了高中后,他的高中老师反馈说,你们学校的学生跟别的学校的不一样。你们的学生敢参与,敢提问,很快就成为班级领袖或者学生会干部。

  李飞国:2011年,我们市政府举办油菜花节,组织全市中小学生进行采访。结果那些被采访的核心人物身边,基本上都是景弘中学的小记者,风头全被我们的学生抢走了。我想当他们工作后,因为在学生时代打下的基础,会更容易适应社会。

  在成绩方面,课改以后学生的综合成绩比之前更好。可能有很多学校担心,课改会不会影响成绩?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心。课改改什么?改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成绩是课改的副产品。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会带动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几年景弘中学的中考成绩越来越好。

  邓春林:现在报名上我们学校的小学毕业生人数是课改前的两倍,学生流失率也很低。

  教师成为课改的捍卫者

  主持人:学生的改变比较容易,但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更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景弘中学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李飞国:在改革的准备阶段,教师很恐惧,不知道课改究竟是什么,也害怕自己的经验和优势没有用了。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因为要做的事情更多了,学校也会安排他们去培训、学习、调查,还会对课堂进行监控和评价,许多教师抱怨声很大。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慢慢适应了,尤其是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技术后,他们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课堂上都会更愉悦,更幸福。现在,教师已经从骨子里接受了新模式,成为课改的捍卫者。

  邓春林:由于各种原因,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很频繁。景弘中学的教师会把学校的文化、习惯、做法带到其他学校,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不仅在景弘中学捍卫课改,也在别的地方延续课改的做法。

  课改要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

  主持人:现在景弘中学已经走到了课改的第二个阶段。回想下课改初期,学校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李飞国:课改之初有两个问题。首先,观念的转变是“持久战”,不是几次报告、几次参观学习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不断渗透、不断引导、不断实践、不断磨合。其次,新课堂应该如何操作?新课堂设计的新流程与现实是否吻合?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是很突出的。

  比如课时安排上,原来是45分钟1节课,但是课改之后,要进行展示和反馈,时间完全不够。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革,设计为“40+30”,上午每节课40分钟,下午每节课30分钟,上午进行展示,下午进行预习。后来,又改革为60分钟1节课,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当堂预习、展示、反馈的问题。

  郭 瑞:课时安排应根据课型来调整,要满足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学习的需要,课改要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需要仔细研究,如何让减负走向内涵式发展。我想,课时整合应该是一个方向。

  

  主持人:课时要适应课堂,而不是课堂适应课时,这应该会给许多课改校带来启发。我知道景弘中学给自己的课堂模式设定了3个阶段:“创模”、“变模”和“突模”。那么现在课堂处于什么阶段?

  李飞国:应该说,景弘中学课堂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已经走完了,在这个阶段,我们以课堂流程的设置、导学案的编写、学习小组的建设为核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学校进入课改模式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变模”阶段。我们用6个字来概括这个阶段的特点:规范、创新、突破。

  规范是基础,尽管现在是“变模”阶段,但还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上行走,丧失了规范,也就丧失了前进的方向。

  创新是针对课堂技术和流程而言的。以学情反馈为例,学科不同、教师不同,操作方法和特点也不同。学校的课堂改革流程是确定的,但是允许教师打“组合拳”,根据课堂需要,对其中的环节进行创新。

  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模式,就是突破。比如,学校有位年轻教师,创造了一种小展示的方法,学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方法,并在全年级、全学校推广,这种做法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当出现大量有价值的突破时,就可以进入“突模”阶段了。

  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变得更有活力

  主持人:“变模”阶段,学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

  邓春林:学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以学习小组为例,现在一个学习小组又会分为3个ABC学习共同体,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会有参与和发言的机会,课堂变得更活跃了。

  

  主持人:一些教师认为,学习小组的模式会导致那些不爱说话、胆小的学生,慢慢被边缘化。景弘中学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邓春林:最初,我们在学习小组内部建立了一个机制,C组织,B补充,A归纳。现在,又进行了一些完善。在3个人进行对学和展示的时候,每个人的参与机会很多,而且必须参与,因为只有3个人。另外,成绩更好的学生,还有帮助、督促其他学生学习的责任。

  郭 瑞:我认为,学生被边缘化的现象不应该发生在新课堂中。如果有不适应的学生,要从小组文化和班级文化中找原因。为什么会有ABC学习共同体?就是要把1个大组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又是一种合作。我希望我们的课改人,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责任,要有对教育的信仰,对生命的敬畏,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教育没有放弃的理由,教师没有嫌弃的借口。

  李飞国:在开始的两三年,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边缘化的问题。而进行ABC共同体改革后,这个问题基本被解决了。我们把对学设计为两个层面,基础层面是针对独学的内容进行检查和纠错,更高层面则是生成,比如新的见解和疑问。我们的教室里有一块大黑板,一分为三,每个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对学充分了,所以在下一步进行大展示的时候,黑板上就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

  郭 瑞:自学不深入,展示就是伪展示。组员过多的时候,小组长可能照顾不到所有组员。分成组中组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充分关注。

  课改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主持人:课改走到今天,景弘中学是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进行创新?

  郭 瑞:一个学校的创新力代表着它的发展力与生命力。其实,很多学校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过分注重技术,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因而在现在的课改背景下,我们需要用一种流程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让他们尽量少教,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进行自主学习。

  教育是技术还是艺术?曾经有很多学校更注重技术,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要从过分注重技术,回归到教育规律和儿童发展的规律上。

  李飞国:其实,技术达到极致就是艺术了。对于课改来讲,首先要找到这个技术,然后要非常娴熟地掌握,当游刃有余之时,就自然能达到艺术的境界了。

  邓春林:尽管课堂流程或模式有一定规律,有统一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展现出不同教师的不同风格。当一名教师把技术掌握熟练以后,经过细化和创新,将会更符合学生心灵和精神的需要。

  李飞国:教学形式上有很多新的做法,比如说拼学、拼教、自驾课等。学校鼓励教师采用更好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研方式上,学校尝试微教研、微课程等。

  郭 瑞:要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对知识发生兴趣。课改改到深处,一定是从模式走向学科内涵。

  教师创新推动学校改革

  主持人:拼教、拼学、自驾课这些创新,景弘中学是如何想到的?

  李飞国:我先简单地概括一下。一个教师同时上几个班的课,这叫拼学;一堂课几个教师同时上,这叫拼教;学生自己主持课堂,这叫自驾课。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发现问题,都是团队作战。学校会把核心教师召集起来,共同研讨问题。

  邓春林:微小组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看到一个小组进行对学时,总有学生被边缘化。于是,在校长办公室的茶几旁,大家展开讨论,最后微小组就诞生了。

  

  主持人:景弘中学鼓励创新,那么学校平时是如何创新的,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飞国:创新才能发展,这是一个大前提。在工作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把已经肯定是正确的工作做到极致,但不能墨守成规,要旧事新做,新事慎做。事情做得久了,完全不变化可能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厌烦。我们进行探讨,对现有的做法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创新了。所以说,政策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是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管理中渗透创新的思想。在学校强烈的创新思想指导下,教师会感觉到巨大的推动力。

  邓春林:创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敢于放手。校长会放手给3个年级主任去做,所以现在每个年级的课堂都有各自的风格。现在,各年级自身的布置、反思会的形式、教师间的交流、各方面的考核制度,都不相同,每个年级都有创新的东西。

  郭 瑞:提到放手我是深有感触的。举个例子,就像铁路工人修铁路,工人是听工头的,工头给他工作指导与策划,而他自己则是按照别人的方法去做事情,这就好比我们的传统课堂。实际上,工头给工人一些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工作,工作也可以做得很好。所以这个时候工头就成为了一个帮助者,就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角色一样了。

  李飞国:在景弘中学,我们在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就是教育。我们有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状态,决不允许停滞不前。校长作为一把手,会每天钻研课堂,在他的引领下,从中层干部、学科组再到教师,都会积极参与。学校现在有一支30多人组成的教研专员队伍,他们来自于教师,每天都会进行巡课,把发现的问题和创新的东西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

  郭 瑞:景弘中学的课改文化已经深入到学校的精神生活中了,所以每天谈论的事情和做的事情,都和课改有关。他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于学校来说,教师就是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就是资源。我们现在不能只依赖教材、考纲,还要把学生放在关键、核心的地位。

  主持人:我听说景弘中学2013年的秋天要搬入新校区了,到时候会把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纳入新课堂的研究中,能不能透露一些下一步计划?

  李飞国:谈到音乐和美术,其实我们现在已经迈出了自己的步子。从去年开始提出拼教的概念后,学校要求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拼”。在60分钟的课堂上面怎样上出音乐课和美术课的特色?当时教师也很疑惑,问我怎么“拼”。其实我的办法就是融合,音乐和美术的共性就是艺术,把握住艺术的共性就可以了。

  到北京来的前一天,我听了一节拼教课,主题是新年的关爱。一个音乐教师和一个美术教师从引入开始,将爱作为核心主题,贯穿于整个课堂。音乐教师先教学生唱《让生命充满爱》,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更加充满感情。之后,美术教师让学生制作一张“爱心贺卡”,送给自己的同学、老师或者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歌声和行动两方面表达爱,这样的上课方式让两门课程达到了很好的融合效果。

  搬到新校区以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了。新校区占地近100亩,有更广大的空间,有音乐室、美术室等。我想学校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捧着一颗良心做教育

  主持人:今天李校长和邓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很多课改经验,最后请各位总结一下课改带给你们的体会。

  李飞国:我用四句话来总结吧。第一句话,课改是做良心教育,我们很欣慰我们没有耗费学生的生命;第二句话,做课改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不需要特许政策和特许经费,需要的只是坚定的信念和坚决的态度;第三句话,课改要因校情、学情来设计,要把自己认准了的事情做到极致,不断推陈出新;第四句话,课改这些年,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学生,成就了教师,发展了学校。

  邓春林: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没有课改,我现在可能还在重复机械的教书过程,从上课铃响讲到下课铃响。课改以后,我能够去全国学习,还经常去各地讲座,最多一次给上千人作了报告。我觉得通过课改,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也成就了自己的全方面发展。感谢景弘,感谢课改。

  郭 瑞:其实,教育人应该把课改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来思考。只有当教育给予孩子充分自由与责任的时候,他才能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获得经验的途径,没有经验就没有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就难以解决问题。

  

  (本次访谈由中国教师报与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采访、录制,中国教育新闻网将同步推出相关视频和采访实录,详情请登录http://www.jyb.cn)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景弘“生”变
高效课堂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