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原“常识”
□ 李政涛

  我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我期待与本书结缘的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

  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仅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的教育者!

  ——李政涛

  

  李政涛,江西大余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常识》一书入选本报2012年度教育图书价值榜。

  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识,才能成事成人。所以,为教师写一本“教育常识”的书,成为我长久以来的心愿。如今,《教育常识》已经出版,它就是这样一本“有关教育的最简单且基本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的著作。

  所谓“简单”,首先是表述方式清晰、精炼,我尽可能用一两句话把道理讲得清楚明了。其次是运用的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是能被技术化的知识和道理,而不是书房中的玄谈、卧榻上的呓语。

  “基本”,有基础、本源之意。教育常识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无论是教育技术、技巧和方法,还是教育思想、教育智慧,都源于“常识”这一根本,它是教育活动和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

  “基本”的另一层含义是寻常可见的事实存在,它弥漫和渗透于教育的“时时处处人人”。这样的事实才具备成为“知识”的可能性。

  在“知识”的理解上,教育常识最容易被人理解,也最可能被转化为教育实践。那些弥漫和渗透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指导教师真实具体言行、发挥教育力量的知识,就是常识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教育常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过去的常识在今天未必还是常识,中国的教育常识未必是美国或德国的教育常识。近年出现的虎妈、狼爸式教育引发的教育观念冲突,实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常识之间的冲突。尽管常识具有时代、地域和个体的差异性,但总会存在一些恒久不变的常识,教育常识之“常”是一种常道、常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它都如星辰般安然悬置在寥廓的天际,需要我们敬畏、仰望。

  诸多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是无视教育常识的结果,所谓“差生”或“问题学生”的形成,也与教师对教育常识的无知和漠视有关。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生命的不尊重,导致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钱理群曾言:“教育难,难就难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教育常识缺乏了解和敬畏。教育者最大的无知,是对常识的无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检视当代中国的各种教育改革,亟需改变的是让教育关注并还原常识,把以往对常识的违背变成对常识的遵守,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成为教育生活的基础。诸多新理念、新观念,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等,都是常识意义上的观念,是对被遗忘的教育常识的唤醒。一直被反复提及的时代转型,其实就是从湮没常识、漠视常识、篡改常识的时代,转向理解常识、敬畏常识、创造常识的时代。

  寻求教育常识,对教育理论也有重要价值。它可能导致一种转向的发生:教育理论的生产转向常识、回到常识,并基于常识去创造和运用。这种转向也有助于满足教育实践者长期以来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吁求:请给我们常识!

  对教育常识的探究,也有育人价值。它使我们学会追问教育本质,向常识索取教育方法,进而把思考常识、运用常识,甚至超越常识变成自身的意识与习惯,化为我们理解教育世界、改变教育世界的利器。这个利器的实质就是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最终,让“回到教育常识进行教育”,也成为教育常识的一部分。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运用和创生。换言之,它不是被动的给予,而是主动的建构。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周刊
心之所至 已是教育
荠菜清香
还原“常识”
师说心语
好的师生关系
是最大的教育力量
教育常识从何而来
教师发展的
内涵回归
辣评
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
本质是“常”,关键在“识”
中国教师报千校阅读联盟行动计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