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质是“常”,关键在“识”
□ 王冬娟

  拿到《教育常识》,立刻被封面上的两组词语所吸引:一是位居主页面铿锵有力的4个大字“教育常识”,二是封面左上角与此遥相呼应的小印章“教师新知”。“教育常识”何以成为“教师新知”?这是封面设计者的独具匠心还是巧合?带着好奇,我开始阅读《教育常识》。作者的真知灼见唤醒了我对教育常识的深层次思考、质疑和自我重建,强化了我对教育常识的尊重与敬畏。

  常识,即普通知识。教育常识不仅是关于教育的普通知识,还包括实施教育的一般原理,即“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教育常识的本质是“常”。这里的“常”有3层含义。一是“常理”,做事需要掌握做事的基本道理,教育常识就是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艺术乃至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点和本源。二是“常道”,教育常识的表达方式简单明了,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并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教育实践。三是“常态”,它指向“常人”而不是优秀教师,指向日常而不是重大活动,是无处不在、寻常可见和反复出现的事实。

  常理、常道、常态决定了教育常识的价值所在:是教育人行教育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常识应作为考量一个人是否有资格进入教师队伍的底线。

  但是,教育常识常因其常识之“常”而被人们忽视;也正因为常识之“常”,人们才难以坚守。现实中,对教育常识的无知和漠视,常常使人们的热情被疯狂利用,知识被愚昧践踏,“教育者最大的无知,莫过于对常识的无知;教育中最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敬畏的缺失。”于是,写一本大部分教师都愿意看、读得懂、也用得上的《教育常识》,成为作者致力“教育”和“教育学”研究“长久以来的心愿”。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教育常识的关键在“识”。常识的获得与形成,一般有3个过程。一是学而得“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教育常识的相关知识,如人性常识、教学的内容常识、方法常识、技术常识和评价常识等。二是习而践“行”,教育常识不是被动的给予,而是主动的建构,只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融入自己生命的真性情、真体验和真领悟,方能将知识层面演绎的理性之“识”,转化为可供自己筛选、提取和应用的实践之“识”,转化为扎根于内心、成为自我存在根基的教育常识。三是创而成“意”,教育常识不仅需要学习和运用,也需要丰富和创生。

  教育者要在理解教育常识、确立教育常识、运用教育常识、再思教育常识的过程中超越自我,创生新的教育常识,并使其“成为教育常识的一部分”,进而回到“新的教育常识”进行教育,并将此扎根于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理解教育世界、改变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生命自觉,成为教育者的第二天性和潜在意识。因此,“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常识的体悟与坚守,还在于对常识的再思与创生。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反思精神。教师的一堂课、一篇文章都会深深地影响和改变孩子。作为教育者,要把眼光放在关注孩子走向成人的生命历程。这是教师要懂得的常识,也是教育常识的力量。

  如今,《教育常识》已经走进教育者的视界。作者不仅提炼整合了东西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已经形成的教育常识,还基于自身的教育研究和变革体验,提出了在教育变革背景下当代教师最需要掌握的教育常识,读来“有情、有趣、有味”。正如作者所期待的,我们会在书中与作者结缘、与常识结伴,感受与作者心灵的共振,开启我们根植于教育常识下的崭新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周刊
心之所至 已是教育
荠菜清香
还原“常识”
师说心语
好的师生关系
是最大的教育力量
教育常识从何而来
教师发展的
内涵回归
辣评
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
本质是“常”,关键在“识”
中国教师报千校阅读联盟行动计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