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里躬行

  ——写在《区域教育周刊》创刊100期之际(二)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3月,北京的柳树还没有发芽,陕西的桃花已经盛开。当深夜我和李炳亭从陕西返回北京,走出机场的时候,又一个周末在紧张的行程中宣告结束。而我的携程卡上,累积航空里程早已超过万里。

  短短3年时间,我们的足迹已经遍及大半个中国,采访过的教育局长、厅长,甚至行政官员,涉及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个区县。

  如果说,《区域教育周刊》更多地呈现地方教育整体发展的经验,那么,如何将枯燥的发展策略与宏观的行动主张,变成更鲜活的报道,就考量着我们的行动力和责任意识;如果说,《区域教育周刊》承载着中国教师报人更大的教育追求,那么,怎样将课改理念和操作方法传播到更多学校和区域,就不断地督促我们走进基层,走近教育实践者。

  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我们只有懂得用脚步去丈量教育的宽度,才能蹚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只有善于用眼睛去挖掘思想的深度,才能发现更多精彩的实践;只有学会用心灵去感知生命的厚度,才能享受更多美好的片段。

  躬行万里,行走的不仅仅是里程,更是教育的情怀;筑梦千日,过往的不仅仅有青春,还有生命的精彩。在飞机场、火车站的两端,留下的不仅仅是匆忙的脚步,还牵连着太多的故事与感动,许多人物的形象就在那些平凡的举动中,留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两年多前的一天夜里,在一家宾馆靠窗的茶座上,时任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局长的张欣,敞开心扉,向我讲述了作为局长的艰难与执着。我们相对而坐,就像老朋友一样,倾吐衷肠,我分明在他的眼中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在全区整体推进全课程教育的辛酸、不悔以及成就感。只是很多故事无法呈现在后来的报道中。如今,张欣早已从区教育局局长的岗位上,调至洛阳一高当了校长。

  在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的宾馆房间里,原教育局长蔡国兴聊起当年推动课改的故事,滔滔不绝,在那或轻松或复杂的行动中,凝结了众多有理想的教育人的智慧,因此才有了许市中学这样一所先锋校带动的区域教育变革。如今,蔡国兴已升任君山区人大副主任。

  同样是夜晚,在四川省蓬安县一间茶厅里,教育局长姚勇接受我们的专访时,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迹,不知不觉间,时间滑向午夜;在甘肃省张掖市教育局局长郑生新的办公室里,关于教育发展与机关改革的话题,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多……

  借“课改中国行”走进宝鸡的机会,教育局长苏永兴深夜与我们探讨工作,同时也召集重要科室的负责人开起了工作部署会;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局长刘子文宴请记者的晚餐,变成了研究工作的会餐……

  似乎不仅仅是媒体记者没有夜晚休闲娱乐的概念,在我们接触过的众多区域教育主政者中,很多人都将接受采访、甚至研究工作安排在了晚上。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采访,更是教育的同路人在一起真诚的交流与碰撞,也是有共同追求的教育人在一起的相互倾诉与鼓励。

  当然,采访之外,还有一些形象同样让我们记忆犹新。

  在山西省绛县,很少在外吃饭应酬的教育局长陈东强,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两年前他到北京参加局长沙龙活动时,赠给我一本朴素但精致的《陈东强教育随笔》,30多万字记载了他从事教育工作8年时间里的思考与行动。时隔不到一年,当我到绛县采访的时候,陈东强又送给我打印后装订起来的厚厚的一本新“文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因为那里沉淀着一位基层局长勤奋与实干的精神品质。

  河南省濮阳县因为课改有了成效,要做专题教学片,教育局副局长申建民便邀请我作为观察员,一起在清华大学的演播室里,录制谈话节目。

  曾经担任河北省承德县教育局局长的肖俊泉,带队到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学习,在我们组织的网友座谈活动中,他一直静静地坐在角落,甘当“学生”聆听,如今他已升任承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副局长邹云慧带着记者下基层,与农村学校的教师们一起吃食堂,享受自在、简单的工作。

  我在网上结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的时候,他还是副局长,但是他对教育的思考和“每日一博”的坚持,让人敬佩;同样有这种习惯与深度的,还有老朋友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我们的交流常常都在网上……

  2012年底,第一次走进新疆,是我们组团参加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举行的“2012年农牧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项目研讨会”,教育厅副厅长海萨尔·夏班拜全程参会,最后将座谈会与媒体采访整合在一起进行;第一次接触宁夏教育厅师资处处长吴红军,没想到她一直在关注《中国教师报》,还当即决定2013年为全区骨干教师统一订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区委书记李世英对教育情有独钟,但我们见面却是在兰州,采访他就在那个周末的午餐桌上……

  走过了100期的《区域教育周刊》,并不能完全记录下曾经的精彩,因为主政者们常常关注的是学校的健康发展,师生的快乐成长,推介的自然都是团队的工作业绩,基层的实践成果。关于他们的故事,常常被“遗漏”在报道之外。

  如果发现是周刊存在的价值之一,那么,躬行于教育路上的我们,正是在不断的发现中,凝聚着教育变革的力量;那些躬耕在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又成为支撑周刊发展和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泉。

  行动还在继续,力量正在壮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万里躬行
服务好学生才能办好教育
●书记出镜·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