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秀生为何成群地来

  □ 陈心想

  史学家王汎森曾撰文讨论过“天才为何成群地来”。原因在于大师们学问境界的造就不仅需要师徒之间的纵向传习,还要有同辈之间的横向激发。王汎森认为,“我们太注重线性的、纵向式的传习与听受,往往忽略横向的、从侧面撞进来的资源,事实上,两者缺一不可,应该交叉循环为用”。这个观点,如果放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上,可以引申为这样一个问题:优秀生为何成群地来?

  美国也有把一些优秀学生吸引过来的重点学校。如果优秀学生都扎堆到一起,对于整个教育是有害的。虽然不像当下中国教育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对优秀生的垄断严重,但是一些美国教育界人士也在关注这个问题。人才要扎堆,优秀生也要扎堆,优秀生在一起切磋,比赛不是能更精彩激烈吗?问题是,假如一个班级把所有优秀生都聚拢过来,这样极端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后果?

  假定一个班级里都是优秀生,就像王汎森说的“天才成群地来”的道理一样,学生之间横向的相互撞进来的资源会很丰富。如果教师也是优秀的教师,在面对一班优秀学生时,肯定是强强联合,学习效果极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夫子说的人生一大乐事。有哪位教师不因为得到了好学生而深感幸福?当班级里的优秀生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互相切磋、相互激励的状态时,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一个人的思维和见识有限,当这些优秀生都发挥了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提出有挑战性的好问题时,对教师、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好问题很好地被分析解答并产生了新的想法。社会学家兰德尔·科林斯在研究世界上思想产生的机制时发现了同样的道理。新的思想产生需要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就包括师生朋辈之间的交流网络,不仅是作品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个网络不仅有朋友,还要有论敌。有了这些,他们中间就会产生情感能量,激发起大家的灵感和力量。当一个班级里对问题的分析有分歧的时候,就有了辩论,有了辩论就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扩大视野的机会。所以,一个健康发展的优秀生组成的班级,是人才诞生的摇篮。

  可是理想中的班级在现实的“科举”升学指挥棒下,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的竞争,学生相互之间充满“敌意”,这样不正常的学习氛围,不仅阻碍了学生之间横向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浪费了在师生的激烈互动中带给整个班级的学习机会。因此,一旦一个班级优秀生全部聚拢,对这个竞争更是推波助澜,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学习风气。

  假如一个班级没有优秀生会怎么样。首先,在纵向资源上,即使教师是优秀的,也会因为缺乏“英才”而乐趣大减、激情降低,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缺乏了优秀生的挑战,教师的潜能难以被挖掘。事实上,在没有优秀生的班级,能安排优秀教师上课的概率微乎其微。其次,因为班级里没有优秀生的存在,学生之间没有优秀的标杆,也失去了横向学习的资源,减少了师生精彩互动的机会。再其次,没有了优秀生的班级,学生自己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失去了上进的信心。这样的班级难以有好的学风,没有了好的学风,就不能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使自身获得提升。

  如果优秀生能够分布稍微分散一些,一个班里有3至5个优秀生,情况将会好很多,优秀生和其他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从而整个教育水平得到健康发展。一个班里获得了几位优秀生后,打破了单一的班级生态,上面所说的纵向师生互动情感能量的激发,以及横向学生之间的学习都容易获得。优秀生的压力场变了,自然在竞争上不会那么残酷。其他学生也会因为这些优秀生的存在而有了标杆,有了身边的榜样,也有了请教问题的地方。现在的乡村,因为教育资源向城市的无端倾斜,学校里的优秀生大多流失了,许多班里看不到优秀生。而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级,垄断了当地所有的尖子生。不久前,家乡农村从教多年的朋友告诉我,通常学习好一点的学生都去了县城,他任教的学校生源越来越不好,优秀生零零落落很稀少。我为家乡的学生担忧,他们不仅缺乏优秀的教师、教育资源,更缺乏优秀的同学,成群结队而来的优秀人才队伍里,将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法,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而不是向城市倾斜。要增加资源支持力度,给他们力量,给他们希望!让优秀生进入到农村的每一个班级,让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作者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资深助理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优秀生为何成群地来
蔡萍:和孩子一起感动
孔孟之乡的课堂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