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 4下一版
2013年4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永维:
高山之上的守望者
□ 本报记者 黄 浩 □ 刘和平 冯 旭

  从19岁到55岁,是一个人生命中最为黄金的时期。

  36年,或者尝尽艰辛终于苦尽甘来,或者庸庸碌碌最终一事无成。

  我们习惯于感慨“盛年不重来”。但,倘使时光真的倒流,你又该作何选择?

  “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当教师。”杨永维说。

  这一句话,足见了他的无悔。

  曾经可以一步踏进别人眼中的好单位,尽可想见往后的安稳岁月,他却临阵弃甲,选择去当一名清贫的民办教师。

  就算是“年少轻狂”,在往后的岁月中,多次有人给他抛下橄榄枝,他却视而不见。

  今天的他,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守望在高山之上,陪伴着一群山里的孩子。

  成,或者败?

  或许,他本人更明白问题的答案。

  一“失足”成千古缘

  1977年,杨永维19岁。在云南省马关县夹寒箐这个边远小镇,大多数与杨永维同龄的人不是跟随祖辈在田间地头埋头劳作,就是迫于生计外出漂泊,而此时的他,却拿到了一张“少见”的高中毕业证。

  上个世纪70年代的高中生,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在西部偏远地区,高中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

  “在当时,这张高中毕业证的含金量不亚于清华北大的入学通知书!苗族青年考上高中生的,在夹寒箐镇乃至整个马关县都寥寥无几。”曾经当过县教育局局长的马关县副县长袁加全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夹寒箐镇党委、政府很快就找到了杨永维的家,给他开出的条件是:担任夹寒箐镇派出所治安管理人员。

  公安系统的公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这是许多人艳羡不已的岗位。

  19岁,人生才刚刚开始,杨永维完全可以借此走上一条别人眼中的“辉煌道路”。几乎所有的人一边拍手祝贺,一边啧啧称羡。但填完入职表后,他低头想了想,忽然说:“我不去了。”

  大家以为他说的是玩笑话。  

  如此轻易放弃上面抛来的橄榄枝,很多人觉得他“莫名其妙”。

  当然,另一些人猜测,他找到了更好的归宿。

  但现实很快证明了一切。招募人员走后不久,夹寒箐镇尖山新寨小学(后改名尖山小学)便迎来了这位“不可理喻”的高中生。当时,杨永维的职位是普通民办代课教师,月工资18元。

  从1977年到如今,36年,他将自己最美好的人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大山和孩子,如果这算作是当年“一时冲动”的话,他也尝到了冲动的“后果”——与教育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再也离分不开。

  “为什么那时候我放弃政府的‘铁饭碗’,转而去当民办教师,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贫穷与落后,我想通过教书,能多少改变一点。”杨永维说。

  不管被不被人理解,这段话的的确确成为杨永维几十年坚守的最大理由。

  马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县东南的夹寒箐镇不足4万人,直至2007年时,这个镇的绝对贫困人数仍为2.37万。在一段介绍夹寒箐镇的材料中,“山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被列为其主要特点之一。因为贫穷,这里的孩子很少上学,许多青壮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经常喝酒闹事,导致家庭不和睦,孩子无辜遭受牵连。杨永维希望这样的事情尽量少一些,而读书,或许是改变他们的最佳途径。——让教育改变生活,这是他的一个梦。

  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代价。

  如今,杨永维早已是尖山小学的校长,但他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记者采访时,只能到他的宿舍里去聊。这间四处漏风的屋子里放着一张床,放着各种体育用具,放着孩子们的作业本,放着锄头铁锹……俨然一间杂货室。没有多余的椅子,他只能坐在床上。

  (下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材选用应充分听取一线教师意见
杨永维:
高山之上的守望者
少年梦托起中国梦
“少年中国梦”全国巡回演讲在京启动
中国基础教育“昌平论坛”暨发现第三代课改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