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教育变革的困境与出路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种种困境,既脱离农村生活,又无法与城市生活对接,培养出的学生在农村与城市都难以立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重建中国农村教育?4月2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京举办研讨会,共同探讨——

  

  农村教育“进难攻,退难守”

  “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农村教育好像‘生病’了,表现在学校大量撤并、设备陈旧、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在这一名为“探索乡村教育变革的出路”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吕超开门见山,直指当前农村教育的困境。

  “当前关于农村教育有两种争论,一个是留农论,一个是离农论”。吕超说,“留农论的出发点是应该推动农村的发展,不然人才都流走了,就没有建设农村的人了。离农论则认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过程,升学是学生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重点,所以应该为培养离开农村为城市服务的劳动力而服务。”吕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各自的问题。

  吕超指出,无论为农村还是为城市培养人力资本,讨论的都是农村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农村教育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一个是农村,一个是教育。假如我们把农村教育的讨论起点放在农村的话,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我们培养的学生和我们培养的人才终将服务于农村还是城市?如果我们把起点放在教育,我们更多讨论的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他有没有一个生存的选择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农村教育在社会性功能上,进难攻,退难守。‘进难攻’是说当我们培养的农村学生进城市打工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多专业技能,但目前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对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比较低的行业,越来越难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吕超说,“退难守”是指培养的这些人才,“在农村也是种田不如老大爷,养猪不如大嫂”。

  在吕超看来,农村教育的困境是其社会性功能和本体性功能有冲突。“农村教育不光是为了农村未来发展培养优秀的人力资本,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相应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的观点,也是一部分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基于农、为了农、放眼世界。”同时,每个人都需要有基本的教育和生活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强调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在社会性功能方面,一是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专业化教育,二是实现非农转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无论本体性和社会性功能,它们有机结合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实现未来自由选择的能力。”

  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

  研讨会上,4所农村学校——浙江省上虞金近小学、安徽省休宁平民小学、湖北省郧西县马安中学、山西省永济市蒲韩社区农民学校,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发展经验和所面临的困境。

  举办方希望能够通过研讨会,发现、传播农村教育中这些“美丽花朵”,以期深入认识农村教育的独特价值,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农村教育。

  “这几个案例成功的原因,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尊重了生命的成长规律,尊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无一例外都违反了这个规律。“我们现在在遵守什么规律呢?全国人民都在遵守一个规律,简单工业经济时代的规律,动不动就讲规模化、标准化。我们用这个东西套在工业上没有问题,但是套到工业以外的所有领域,套在哪里哪里就是灾难。”

  “搞教育的人第一个应该遵守的规律应该是教育教学规律,其他的所有规律都要为这个规律服务。我们现在却不是这样,其他所有规律都要为经济规律服务。我们中国人价值观最高的目标就是多挣钱!”朱启臻说,“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从小就告诉孩子说,你看人家多有钱,你学不好就让你种地,学不好就当农民!”

  朱启臻认为,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脱离了乡村。“远离乡村以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们的乡土文化没办法传承。这个学校在村落,里面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现在它远离学校了,村子里面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对孩子们陌生了,像诚信、孝文化、互助以及民俗里面蕴含的很多优秀美德,在这一代就会消失。”

  “我们努力把孩子们从农村抽离出来,现在又提出来让城市人回到农村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朱启臻质问道。

  “乡村教育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官员许洁英认为,当前的农村教育问题反映了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如果农村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问题解决不了,要实现农村教育的根本改变很难取得成功。

  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吉林省抚松县教育局原局长陆世德提出,农村教育应该回归本原。“现在农村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追求同质化的教育。总是要和城镇学校、城市学校走同一条路,就是让孩子应试,追求分数,追求成绩。在农村的师资、资源远远不如城市学校的时候,这条路我们怎么可能走得通呢?”

  陆世德提出农村教育的第二个误区,“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误区”,“我们更多地是强调把我们的培养对象培养成一样的人,像工厂一样在生产一个又一个的标准件。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服务功能,农村教育过去经常讲要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为‘三农’服务。”

  陆世德认为,这样并不错,“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要怎样去关注人的教育?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目中有人?特别在农村,因为农民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农村的孩子处在弱势地位上,如果我们盲目追求要培养接班人、建设者,如果仅仅强调这方面,我们的教育可能就会走入死胡同。”

  陆世德认为,农村教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文化环境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均衡发展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我们距离‘均衡’这条路还很长。”

  “我们农村教育应该走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不要和城里学校去竞争,不是去竞争,而是要走适合农村教育的道路。”陆世德说,“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从理念上转变过来,要让我们的农村教育回归本原,不是把每个不同的人培养得像一个人一样,而是把原本就不一样的人培养得更加不一样。”

  陆世德特别强调,农村学校可以将改变课程作为突破口,这是农村学校能够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课程包括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内容构建。

  “改变课堂的关键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陆世德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体验成长的快乐。如果我们的课堂在关注人而不是分数的时候,那么学生的成长就找到了出发点,他就在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人格方面是健全的,他有一种主动成长、主动发展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改变了,孩子健康成长,人格完善,高分是水到渠成的成果。”

  在课程上,陆世德强调,学校要构建适合农村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贴近农村的生活。让孩子们离生活越近,就越是成功的教育。”

  “农村教育也有可能走在城市教育之前”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而不是用我们应试化的城市教育去改变农村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从某种角度来讲,农村教育出现的小规模化、综合化、生活化、社区化,事实上正是现代教育的图景。“教育现代化要走向的理想本来就是这个:小班化、学生生活化、社区化,打破教育和生活的隔离,学校和社区的隔离。”

  杨东平认为,农村教育可能会走在城市教育的前面。“在前几年大家已经看到过一个现象,在农村学校的课改,以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为代表,出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城市重点学校名校不用老改革,就凭它的教育GDP就可以继续办学,但是没有优势的农村学校必须从改革中突围,不仅在学业成就上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且逼近了教育的本意。我想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在恢复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方向上,农村教育也有可能走在城市教育之前,现在高度应试化的城市教育不是我们的目标。”

  “农村教育一直处在迷茫中。”杨东平说,但金近小学等农村学校的案例说明,在中国的乡村的确有美丽的校园,有一批教育家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开拓一片新天地。“改善农村教育的主体还是我们基层第一线的校长、教师和局长,只要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不放弃,有理想有追求,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乡村教育变革的困境与出路
第三代课改改什么
教育部对2013年
“国培”提出详细要求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