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网评天下 上一版3
2013年5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象

  当爱心遭遇功利             □ 章智伟

  学雷锋日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为孤残儿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我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在班上宣读了倡议书。倡议一发出,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捐10元”,“我捐20元”,“我把储蓄罐里的零花钱都捐了”……孩子们纷纷“慷慨解囊”。其中晓慧和浩浩各捐100元,因数额较大,我打电话征求家长的意见。家长说这是孩子自己的意愿,并表示支持这样的爱心举动。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晓慧高举着10元钱,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我还要再捐10元。”我说:“你不是已经捐过了吗?”晓慧说:“浩浩捐得和我一样多,我再捐10元就比他多了,这样就变成全班第一了。”

  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脸庞,看着孩子眼神里的那份“自豪”,我觉得手里的10元钱变得无比沉重。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心小学)

  

  拒绝“娱乐化”             □ 付世生

  前不久,人民网曾刊发《学雷锋扎堆 敬老院老人频被“洗头”有点烦》一文,本来给老人洗头是尊老敬老的大好事,但是一天中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洗头者,老人能不烦吗?到最后敬老院只好谢绝接待。试想,如果只是为了应景,这样的活动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吗?孩子虽小但却敏感,势必会对这些为公益而公益的活动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公益活动应拒绝“娱乐化”,否则孩子将对以后的公益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做公益要发自本心,不能裹挟丝毫功利,否则结果只能南辕北辙,教育的目的无法落到实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很是值得我们深思。 (安徽省长丰县土山中学)

  

  莫以公益的名义污染环境             □ 李 牧

  城市人行道两旁的树上,在醒目的位置,经常会看到悬挂着三角形的塑料盒子,那是学校组织小学生送给小鸟的房子。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好奇地问我:“为什么那么多房子,没见一只小鸟住进去?”

  很多学校开展公益活动,拍摄了很多图片资料,孩子们也热情积极参与了整场“活动演出”,至于结果如何,却没人考察落实。我小时候也参与过这种活动,当时充满热情和幻想,成人后却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首先,悬挂的位置本身就不是小鸟栖息的地方,不符合城市人行道常见的麻雀、灰喜鹊等鸟类的生活习性。其次,“小鸟的房子”结构不合理。更主要的是这些盒子大部分是白色的,且位置很低,严重污染环境。所以,在组织公益教育活动时,请更关注教育的长期效果,而不是当时的舆论宣传。(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适得其反的“公益”活动             □ 吴要金

  事例1:某小学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要求自备粽子。许多学生回家后,不愿自己动手,便缠着家长到超市买现成的粽子。

  事例2:某小学利用暑假,让学生去街头义卖书报,并进行评比、发奖。许多孩子担心自己得不到奖,就暗地里让家长帮忙买书报。

  从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学校的出发点非常好,但由于缺乏对过程的引领,导致学生自己不愿动手,可又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硬性任务,还要在活动中得到心理满足或者荣誉,只能请家长帮忙。这既违背了组织者的美好初衷,又会使学生的虚荣心进一步扩张。长此以往,其社会责任感就会迷失,思想道德素质何来提高?  (江苏省金湖县金南镇中心小学)

  

  爱心不能攀比             □ 赖荣东

  某学校的一名学生得了白血病,上级领导倡导全市学校为这位学生捐款,以减轻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这本是很好的一次公益活动。可各个学校执行起来却各有千秋,有的学校为了完成任务,干脆发令下去,要求每位学生最少捐10元,捐得多的学生可得到表扬。孰不知,这样的命令使美好的公益活动在学生心里成了一种负担,也助长了孩子的攀比行为。这样的公益活动还有意义吗?  (江西省南康市朱坊中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培养“公益心”
现象
思考
换报记
探因
教育梦·课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