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长的教育立场
□ 高 林

  前段时间读《中国教师报》关于西下池小学的特别报道,其中,《李艳丽:给生命完整的食谱》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多,于是一直想写点东西,想站在儿童的立场向李艳丽校长表达敬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当今儿童最需要的教育?在与李艳丽的思想对话中,我懂得了教育的内涵:教育是爱与自由的职业。

  我曾对考试的问题写过多篇文章,也对中国部分区域的基础教育产生深深的忧虑,我经常想: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里,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除了考试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除了课堂我们还能关注什么?除了讲课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李艳丽的“心教育”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教育是爱,是自由,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教育要具有人性的关怀,教育就是一场伟大的游戏,教育是给儿童一份完整的生命食谱……

  李艳丽关于考试有一段让我感动的表达:

  因为考试,成人对孩子施压,首先是因为成人窄化了教育,窄化了人的成长,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觉、心理、精神甚至是身体,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认知上,认知又只看到了知识的认知,知识的认知又凝固到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上,这是一种无知的功利;其次因为考试向孩子施压是成人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是成人自身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幻想通过孩子来解决,教育会因此成为一种控制,或是一种暴力。

  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自己来创造自己,而不是由成人的意志来决定——无论他所持的理由与借口听起来有多么冠冕堂皇!

  其实任何一位校长都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李艳丽认为:“是成人自身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幻想通过孩子来解决,教育会因此成为一种控制,或是一种暴力。”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为了自身的功利心,用考试的方式不断压榨着儿童的自由与天性,用成年人的意志决定着儿童的生活,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暴力啊!而这种暴力扼杀了儿童的天性,禁锢了儿童的灵性,也无时不在侵犯着儿童生命的尊严……

  曾经,我满怀虔诚地走进一所由知名老校长任职的学校考察学习,当我看到那所学校里到处张贴的光荣榜、考试排名榜和气吞山河的考试口号时,忽然间觉得这不是教育,这是用考试的方式在亵渎教育,在那样的学校里,我们看不到儿童天真、活泼、带着童真的笑脸,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校长一年听了1000节课,这一次考试某某学生是第一名……当我们的教育只剩下了考试,当学校只剩下了分数,我们到底怎么去面对儿童明天的幸福呢?

  能考虑到儿童一生幸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诗人说:“因为走的太远,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如这位诗人所说。对此,李艳丽校长有这样的观点:

  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过多关注“术”的教育,而忽视了“道”的教育。“术”的教育就是头脑的教育,也就是关于知识、技能的教育。“道”的教育就是心的教育,是关于幸福、喜悦、平和、觉知、宁静的教育。“术”的教育,属于生存教育;“道”的教育,属于生命教育。如果用一棵树形容一个人,心就是树根,而头脑则是掩藏于树枝中的花冠。现实中,教育者更多注重在孩子“头脑教育”上下功夫,但却很少有人在心的教育上做文章。

  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在提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可是今天,更多的人思考的只是李艳丽校长提的“术”的教育,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本是“道”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关注人心灵成长的教育。

  我把这定义为“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今天,很少有人像西下池小学那样去关注儿童生命的教育,更多人一直在教育的一个极小的分支——“教学”、“术”上面大做文章,真正做教育的人却很少了。这不得不让我们遗憾。教育的目的不是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一生的幸福,用李艳丽的话说,儿童可以不一定读大学,但是他可以得到一生的幸福,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我们的教育“贫穷”得只剩下40分钟的课堂时,很少有人再去关注课堂以外的教育生活了。而在我看来,课堂之外的全部才是教育最真实的体现,这一切叠加起来才是最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可以像西下池小学的学生那样,在沙池里陶醉于一个人的童话世界;我们可以到校园走廊的一角取一本书翻看阅读,而且不需要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在冬天最寒冷的日子里,仰望教学楼前那棵石榴树,在那儿麻雀正在啄食干枯的石榴……

  而这一切都与校长的立场有关,校长的立场应该就是儿童的立场。

  向坚守儿童立场的校长们致敬!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南阳市九隆实验学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建设学生需要的课程
让书法教育成为学校名片
我们的“睡衣节”
我给“小白杨”文学社“搭石”
校长的教育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