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 本期主持:黄 浩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领导具有丰富的内涵及意义,它扩大了教师的课程权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现实中,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以及教师自身课程意识和能力缺乏,阻碍了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挥,因而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需要从改变课程领导管理体制、增强教师课程领导意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途径来实现。

  

  教师即课程

  新课程首次提出了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而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领导者。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巨大资源,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能够改进课程实践和学校课程建设。但在实践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还未能和新课程实施的步伐保持一致,因而需要强化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研究。

  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行为的总称,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

  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教学环境,有效实施课程教学,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的能力。其主要要素包括:教师课程意识力、教师课程设计力和教师课程实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对课程的基本认识及其课程行为的自觉程度,并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系统把握。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教师在课程领导中,以平等、合作、分享的领导方式,能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决策,从而实现课程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层面,充分发挥自主权,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定期进行课程评价,同时体现在教师充分发挥其平日教学工作中的课程领导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管理中投入自己的情感与管理智慧,形成对学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将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变革策略,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是课程变革和课程领导模式转型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为教师课程领导提供了政策空间。教师不仅是课程执行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决策者、制定者和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即课程”,突出了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在课程变革策略上,让教师参与课程领导,赋予教师更多课程权力,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可以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成功。(王钦)

  在课程建设中打造教师课程领导力

  和许多学校一样,我们(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在课程建设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如许多教师对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思考不够,学生被动参与课程管理,校本课程不能有效开设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课程领导不仅仅是指校长的课程领导,更包括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领导。教师要真正担负起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在课程实施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师生一起努力,丰富课程内涵,深化课程改革。

  案例一:学生能优化校本课程实施路径吗?

  2008年,中国瑞典合作的“环境小硕士”项目(简称YMP,英文授课)落户我校,使我校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开展YMP项目的县市级试点学校。2009年10月,我校启动了“汇丰气候变化项目”,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注册加入国际生态学校。目前,环保课程已成为我校特色课程之一,是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

  早在2003年,我校针对太仓地区的生态与气候,在地理、生物、化学、英语等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区气候变化、区域生态保护、地区水质变化、环保节能行动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但是,学科间缺少整合,师生间也缺少交流。3年前,我校申报中瑞合作“环境小硕士”项目时,许多教师对申报成功不抱希望,理由一是没有专门的教材,二是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三是无法评价学生。而省专家评估组更看重的是学科整合与学生活动,学科整合使更多教师参与项目并相互协作,学生活动是该项目的重要基础,它们是联系学科间、教师间的重要桥梁。

  当然,仅仅有学科整合和学生活动还不能称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体制的不足,调整改革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支撑,课程领导力要求教师具备三问的批判意识:一问事实层面(指导什么),二问技术层面(如何指导),三问价值层面(为什么指导)。这三问涉及课程建设的目标愿景、实施内容、技术操作等诸多层面。基于以上三问,我们确立了环保课程“以广泛合作为前提、以行动研究为基础、以发展特长为目标、以项目创建为手段”的四大实施路径。环保课程的开发,使我们体会到一所学校要发展,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课程。

  案例二:学生如何悦纳校本课程个性化名片?

  我校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中学时代的母校。10年来,我校机器人活动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经历了“经验实证一任务实践一竞赛引领一课程开发”的艰辛历程。我校在高一年级常年常态开设机器人通用技术课程,并已出版了《机器人》通用教程。

  机器人教育开设了10年,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校本课程个性化名片。我们一直在思考:机器人教育的经验能否被复制?机器人教育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我们认为,这些经验是独创的,在短期内难以复制,尤其是难以复制呈现学校个性特征的特色课程。既然难以复制,教师只有更好地发挥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辐射作用,让学生在享受特色校本课程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我校的机器人等科技教育课程在实施上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践中,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来套用,需要通过想象自主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机器人活动,需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话、参与、合作,新课程强调的能力均在课程开设中得到体现。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教师获得课程开设主动权,就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是研究者、设计者和决策者。当这几种角色在教师身上得到较好展现时,课程建设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茆晓明)

  根据《教育界》、《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
教育应该是“根”的事业
教室里的未来
中国课改成果展览馆征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