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校长“观课学”

  课改的关键在校长,校长应该转变思想、坚定信念、加强领导。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打造新课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校长应该以身作则,亲临课堂,观课议课。观课不仅成就教师,也能成就校长。通过观课,校长可以强化自己的领导力,更加了解教师和课堂,成为一名专家型校长,从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处理好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学科与流程的关系、观课与反馈的关系、机制与角色的关系,请关注本期主题——校长“观课学”。

  ■嘉宾

  杜金山(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夏书芳(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孙铁龙(陕西省大荔县实验中学校长)

  罗昌辉(贵州省清镇市王庄民族中学校长)

  ■主持 金锐

  观课是文化的变化

  中国教师报:对于学校来说,校长观课的重要性是什么?观课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有什么区别?

  杜金山:观课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内容,其目的是保证课堂的方向和道路正确,为课堂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方向,决定了课改的性质,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追求,即教育“培养什么人”;道路,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说就是由原来的“教之道”,改为“学之道”,回答的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校长观课可以有效地把握新课堂改革的方向,同时,校长亲临课堂,也会让教师受到更大的鼓舞与激励。

  孙铁龙:听课有利于针对一名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观课则有利于掌握课堂的总体情况,又可以截取课堂的一个“横截面”进行分析指引。可以说,听课的对象是个体,观课的对象是群体。

  夏书芳:校长不仅是课改的引领者与指挥者,还是践行者与创新者、推动者与保障者。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校长观课对于建设新课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校长亲临课堂观课,如同指挥官亲临战场,便于了解战况、分析战情、调整战略;校长亲临课堂观课,如同医生把脉问诊,便于洞察病象、探究病理、对症下药。教师不会把校长的观课视为挑毛病、挨批评,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研讨、请教、完善、提高的机会。

  与传统的听课对比,从“听”到“观”,一字之差,却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

  听,主要指听声音,在传统课堂中,大部分是教师讲课的声音。而观课则不仅看教师,更要看学生;不仅用耳朵,更要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身体体验、用心灵感受。可以说,听课与观课最大的不同点,正是课堂“教中心”与“学中心”的区别。

  观课应该“观”什么

  中国教师报:校长观课时,主要应该“观”什么?

  罗昌辉:校长应该主要观察在课堂中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了。一是观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二是观察学生能否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三是观察学生对文本、教材的解读和领悟是否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发生了联系;四是观察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生成、拓展、迁移等方面。

  孙铁龙:观课主要应该考察——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饱满,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学生参与的兴趣是否高涨,等等。

  杜金山:观性质。这是一种隐性的判断和观察,一般不需用语言表达,但极为重要。具体讲,就是通过观察两个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平等、生生关系是否互助——来判断。

  观状态。作为观课者,一定要学会区分“活”与“乱”、“深”与“浅”、“神”与“形”、“探”与“演”的关系,前者是新课堂所追求的,后者则是要坚决杜绝的。

  观效果。应该主要观察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效果,一是看课堂的三维目标达成度,二是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潜力。

  夏书芳:观课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视角。

  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具有生本意识——态度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语言上,是否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轻蔑、不戏弄;行为上,是否做到认同、赏识、激励、亲和。

  两个视角——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导?观察点包括导向、导序、导思、导法、导练、导评、导结;学生如何学?观察点包括情绪的热度、参与的广度、自主的力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生成的高度、达标的信度。

  相辅相成的流程与内涵

  中国教师报:校长观课时,应该如何处理课堂流程与学科内涵之间的关系?

  孙铁龙:课堂流程与学科内涵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割裂的。所有的流程都是基于具体学科的课堂流程,同样,任何学科的内涵也应该在具体的课堂学习流程中体现。所以,在课改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流程就成了迫切的任务。

  观课不应该只侧重课堂流程,同样,也不能只侧重学科内涵。能否将新课堂学习方式与各学科自身特征融合为一体,处理得当,正是观课的重点之一。

  杜金山:流程和学科内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流程是载体,具有不同学科的普适意义,学科内涵是所载之物,具有学科独特性。所以,在观课时,既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整体把握,但不应该把二者对立、分割地看待。

  夏书芳:流程即结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以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

  然而,不是所有学科、所有课型、所有课时都适用固定的模式。教师既要关注普适性的课堂流程,也要研究适合于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课时的课堂流程,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普适与特色共生长。

  走出观课反馈误区

  中国教师报:观课结束后,校长如何将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又如何处理校长的反馈意见?

  罗昌辉:校长应该在注意沟通技巧的基础上,做到直言不讳地交流。教师则应该做到以下3点——一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意见取舍;二是要开展学科教研组讨论;三是将部分意见运用到课堂实践之中。

  孙铁龙:校长将意见反馈给教师的方式包括即观即评、培训反馈、促膝长谈。

  即观即评针对个体,校长下课后可以针对任课教师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培训反馈针对群体,校长可以每周召开培训会,指出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促膝长谈针对个别,校长要通过谈心,解决部分教师的思想问题,打消他们的疑虑,激发他们的改革热情。

  面对反馈意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3个程序,进行反思、吸取、纠正。

  课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针对观课组提出的反馈意见,结合自己的上课感受,思考反思、小结得失、调整策略。

  周一研课。备课组要组织教师就一周的教学情况,谈思考、谈感受,然后修订导学案、调整教学策略。

  周五会课。每周五,各教研组要拿出自己组的展示汇报课,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策略,再次听取观课反馈,从而进入下一轮执教、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

  杜金山:校长观课后反馈方式的选择,第一取决于学校风气,第二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能一概而论。

  校风好、教师素质高的学校,校长可以公开反馈,直指要害。校风一般的学校,则可以选择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内进行反馈。校长应该以表扬肯定为主,指出群体问题后,再以建议的方式给具体的教师指出发展方向和进步空间。

  教师在接到观课人员的反馈意见后,首先,应排除自己的情绪干扰,做到理性对待;其次,要认真分析各种反馈意见,尽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理解与反思;再其次,应该在课堂实践中,尝试某些建议,用实践的方式鉴别、体会这些建议的价值。

  夏书芳:不少校长在观课反馈这一环节有以下误区——

  妄定性。将反馈意见误解为定性,甚至将观课中发现的问题无限放大,让教师窘迫不堪。

  和稀泥。只说好听话,不讲真心言,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正视,不去解决。

  批斗会。把观课反馈搞成群众运动,对教师评头论足、说三道四,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校长反馈时应该坚持4项基本原则——多鼓励、少批评,多赏识、少指责;面对面、心贴心;集体讲优点、讲方向,个体讲不足、讲改进;高期许、慢等待。

  具体的反馈方式有以下几种——

  微格反馈法。将一节课划分成若干个片段,将问题集中的片段定格下来,从而帮助教师进行微格化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情反馈法。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收集起来,郑重地交给教师,让教师从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中省察与觉悟。

  病历反馈法。将教师课堂上暴露的问题设置成“病历卡”,内容包括病名、病因、症状、处置办法等,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

  对于反馈意见,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虚心。虚心接受建议或意见,哪怕意见不一定正确,都要以一颗虔诚的心、谦虚的心、积极的心予以接纳,然后进行分析、思考、取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反思。反思是觉悟的先导,课堂优点是什么,怎样发扬光大,怎样把优点做成特色与风格;课堂的缺点是什么,如何造成的,如何根治与改正?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反思力就是成长力。

  跟进。发现一项长处不易,改正一个缺点更难,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课堂的问题进行跟踪,必要时还应该建立警示卡,每天提醒自己。

  观课的机制与角色

  中国教师报:如何制定观课机制?不同的角色,观课的重点是否也应该有所侧重?

  孙铁龙: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观课机构,要求定期观课,并对相应的课堂进行评价。

  在评价时,可以实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捆绑式评价。每名教师的课堂情况都纳入教研组评价,并与校内绩效挂钩。这样,教研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学习观课便成了自发行为,而观课以后的相互指点,也更具有实效性。

  学校还可以形成校长—中层领导—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学生的全员评价系统与机制,形成学校临控指导评价、教研组内部帮扶学习评价、全体学生整体反馈评价的评价网络。

  杜金山:观课机制的建立,第一,要确定各层次人员每学期观课量,以便奖惩有据;第二,要保证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尽可能做到时时有人观课、处处有人观课,避免规律性的观课“空白区”;第三,要形成统一的观课标准,观课人员不能各说各话,多头指挥;第四,观课后必须进行反馈,保证反馈的全面性与具体性。

  不同群体、不同阶段、问题出现较为集中的不同时段,观课时都要有所侧重。校长侧重感知状态,中层干部侧重流程等技术规范,学科教师看整体。课改初期看技术落实,中期看状态,后期看艺术、看特色。某些阶段,想解决某种集中出现的问题,全校统一,着重观察这一问题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

  夏书芳:学校校长、中层以及教师坚持天天观课,并且蔚然成风,这是一所学校良好的教研文化。这种优良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有效机制的撬动——

  领导垂范观课制。校长及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对课改最有力的引领,就是上示范课。校长亲自披挂上阵,并邀请全校教师观课议课,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召与带动。

  好课孵化观课制。学校开辟“好课孵化园”,让全校的好课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乃至对社会开放。好课孵化的过程,就是名师成长的过程;好课堂生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好课竞赛观课制。学校可以搭建好课擂台,形成竞赛格局,让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课时、不同风格的课堂在擂台上一决高下,让优秀的课改教师脱颖而出,大显神通。

  观课者的角色不同,各自观课的侧重点也不同,以下分别以校长、中层和教师为例,阐述他们观课的不同侧重。

  观课定位。校长——调研、引领性观课——管理者;中层——帮助、指导性观课——指导者;教师——学习、取经性观课——学习者。

  观课目标。校长——引领方向、宏观指导——领导力;中层——探索路径、中观实施——执行力;教师——落地生根、微观彰显——表现力。

  校长观课,要进入管理者角色。首先要求观课者要纵观全局,居高临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以教师课堂中富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学校课改决策的依据;其次,校长对课堂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要予以分析,拿出对策,对导向性的问题,要予以明确的引领;再其次,校长要根据观课中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课改步伐,纠正偏颇,扫除顾虑,坚定信念。

  中层观课,要进入指导者角色。特别是教务主任与年级组长,在观课前,要与教师一起备课,分析教材,设计导学案;要站在学术的高度,运用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经验对课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要对课堂细心观察,敏锐地捕捉优点与长处,准确地发现失误与不足;要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课堂的改进和提高建议,并对教师进行指导性评议。

  教师观课,要进入学习者角色。观课教师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去发现其他教师的长处,发现课堂的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做到取长补短,互助共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新校长“观课学”
高效课堂100问
课堂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