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网评天下 上一版3
2013年9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绑架”的课改
□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

  请还课改于真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诋毁,课改不是万能的,课改也不是“万恶”的。那些“成也课改,败也课改”的论调早该被瓦解。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题大做,也不要拿个案来攻击这个命题的漏洞,“被绑架的课改”所揭示的只是课改中的一些现象而已。

  经常到各地采访,就会不断听到关于课改的利好消息或不好消息。刚听说某高中因课改取得非凡业绩受到嘉奖,又闻中部某省一所高中校长“因改获罪”,黯然出局。据说,被迫出局的校长曾经大刀阔斧搞课改,历时3年,不料升学率并没有达到上级部门要求的指标。在以数字论成败的环境里,校长自然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于是,上级部门一纸调令拿下了校长,被安置在一个可以享清闲的位置。校长自然是有苦衷的,但是没有人给他诉苦的机会。

  当学校的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当学校被定义为“失败”的时候,校长作出的所有努力都会被质疑,尽管失败可能有很多的归因,但是没有人让他为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作出所谓“合理”的解释。管理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换人,所以那些升学率一直处于低谷的县区,更换校长便成了家常便饭。

  与课改失败的学校一样,一旦课改“导致”升学率大幅提升,成功者所有的做法都将被诠释为正确,都可能被视为可资借鉴的经验。像失败学校简单归因一样,人们同样会对成功的学校也简单归因。于是,课改成了最能拿得出手的理由,课改的功效也自然被有意无意地放大。

  其实,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这种简单逻辑所能解释的,每一所课改学校总有相似的和千差万别的原由,被有意无意放大的只是经验或问题的局部。

  谁都明白,就高中而言,高升学率的背后隐藏有太多的猫腻和被掩盖的真实,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经验”。那些凭着政策垄断而获得好生源的学校自然不值得炫耀,即便是那些真正因为课改成就高升学率的学校,一旦创造高考神话,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自然会进入高升学率的良性循环。所以,不必迷信那些所谓的课改经验。而那些缺少好生源的学校要生存,势必会另寻出路,有专家说,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恶劣的竞争条件下,却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时,人们总是习惯于牺牲道德来换取利益。于是,那些缺乏政策支持和优质生源的学校自然成了应试教育的重灾区,不少高中的教育良知正是这样渐渐沦丧的。

  当越来越多的学校热衷于在“苗”上下功夫,而不去考虑如何在“土”上下功夫时,那将是高中教育的悲哀。当然,我们没必要这么悲观,每个时代总会有那些去擦亮星空的人,总会有真搞改革的人。这个时代也不例外。

  只是我们不能迷信,不能迷失。请还课改于真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诋毁,课改不是万能的,课改也不是“万恶”的。那些“成也课改,败也课改”的论调早该被瓦解。

  请还名校于真实,当名校被脸谱化,名校就一定是完美的,名校形象一定是光辉的,一定要“被迫承担”更大的责任,不允许它有什么问题,似乎这才符合公众的正常期待。这是否也算是一种道德“绑架”呢?

  请还经验于真实,其实每一个成功经验背后都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每一个经验的解读都只是有限解读和局部呈现;当结果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归责方向的选择,请认真反思一下过程和方法。

  任何过于夸大一种作用的归因都是有失公允的。当一所学校里缺失公正、信仰和理想的时候,无论选择什么都可能导致失败;相反,一所学校里被激情、理想和愿景所充溢,无论做什么都能创造奇迹。

  所以,完全相反的两种课改现象可以验证同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成功经验的背后是精神,精神的背后是人,每一所成功的学校都是靠精神站立的学校——人,才是名校背后的密码,才是成就卓越的关键因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网评天下
男女班主任大PK
被“绑架”的课改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