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亚红:
从音乐教学走向音乐教育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 刘术红

  北京市八一中学音乐特级教师张亚红身上洋溢着纯粹、真实、大气的人格魅力。

  前不久,记者首次采访时,刚一见面,她就说:“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只做了这么多事,希望您能够写出点新意。”她的纯粹与真实,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采访没有了客套,愉快而高效。

  熟悉的人都评价张亚红是一个把音乐当生命的人、一个把教育当使命的人、一个把荣誉当起点的人。这样的一个人究竟是如何把音乐“小”学科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究竟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发并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的?究竟是如何从音乐课堂走向音乐课程的?究竟是如何从音乐教学跨越到音乐教育的……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干实事,别空谈;干实事使人心里踏实,空谈则会使人心虚。

  ——张亚红

  作为一个人,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你每天都在创造自己。这是张亚红对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生命自勉。所以,她经常用“你今天创造了怎样的自己”来自我提醒。对于音乐教学,张亚红忠实于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不为外在力量所动。

  做课即做人,是张亚红的口头禅。在她看来,教师做课首要考虑的是能给学生什么,让学生收获什么,而不是迎合领导、专家的喜好。

  “她是一个纯粹的人,不受行政和世俗的束缚,有着虔诚的教育信仰,单纯得如一张白纸,上面写写画画的全是孩子们的故事……”八一中学校长助理刘荣铁这样评价张亚红。从教25年来,张亚红一直坚守着教育人应有的定力。她常说:“面对社会日益的浮躁、虚荣,我们作为教师也会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一定得从名利中抽出身来,用真诚做教师,用良心做教育。”

  然而,在艺术作为副科的传统观念并未改变的当下,尤其是在注重升学率的中学教育阶段,她的工作与行为并不能被所有人理解。曾有人指着张亚红的鼻子说:“你不能因为乐团的荣誉而牺牲孩子的未来。”面对指责和不理解,她委屈但不辩解,只是选择坚持,坚持用学生的生命成长证明一切。

  “干实事,别空谈;干实事使人心里踏实,空谈则会使人心虚。”这句话是张亚红日常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忠告。八一中学的牛震云书记把张亚红的成功归结为三点:一是“想得远,敢于坚持”,“有主见,有定力”,只要能让学生受益,困难再大也坚持到底;二是“她很看重自己,看重音乐对学生生命的影响”,“做事标准高,绝不凑合”;三是学校领导对她坚持的尊重。

  张亚红之所以“有主见,有定力”,是因为她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仅如此,她更希望自己的学生同样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教师不要总是把自己对音乐的诠释灌输给学生,而应把感受音乐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张亚红的核心教学主张之一。基于此理念,她在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贝多芬的公开课上,放手让学生收集、展示、评价各自的学习成果。有学生以《命运交响曲》为依据,认为贝多芬是一个英雄,是一个伟人;有学生以《小步舞曲》为由,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雅的绅士;有学生以《致艾丽丝》为依据,认为贝多芬是个感情丰富又浪漫的人;还有学生以《田园》交响曲为例,认为贝多芬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

  在张亚红的课堂上,学生是自由而安全的。现在台湾一所知名大学读书的聂嘉伯,曾选修过张亚红戏剧表演课。他说:“我学习不太好,也不太会说话。但在张老师的课上,我就是主角。我想哭就哭,想跳就跳,甚至满地打滚都成,非常放松。”

  从课堂到课程的跨越

  只有把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紧密地结合,才能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张亚红

  是创造性,而不是其他,使人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张亚红对此深为认同。

  作为音乐特级教师、学校教研组长,张亚红主张“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即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学习音乐的途径,给他们发挥、展示自我的平台,如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电鼓演奏课、弘扬民族文化的古筝演奏课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其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活动课程化”,即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自行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生课外合唱活动中指挥人才紧缺,教师所能提供的辅导比较有限,只能靠学生自己解决,于是合唱指挥选修课应运而生。

  基于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是张亚红音乐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之一。所以,她几乎每节课都记录学生的问题、相关状况,并在课程设计中针对性地解决。

  “听音乐就是为了娱乐,我又不想当音乐家,没有必要知道这个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更没有必要分析音乐要素和历史背景……”一次课上,在张亚红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历史背景角度分析作品的过程中,一位学生的一席话,让张亚红始料不及,她觉得这番话是真诚的,并且有一定代表性。她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反而感谢他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基于这个问题,张亚红创造性地组织了一次以“徜徉乐海,心灵翩跹”为主题的音乐班会课。

  一个回放课堂教学情景的小品拉开了班会的帷幕。随后,学生分成两组,针对“欣赏音乐作品到底要不要分析音乐要素和了解历史背景”的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似断似续的音乐表现了祝英台的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情感……《保卫黄河》那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的轮唱,让人通过音乐表现出的群情激愤、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感受到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当的必胜决心。

  这次音乐主题班会,将音乐学习变成了学生自主内化的过程,成功开启了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音乐的一扇门。

  曾经有段时间,很多中学生一味追求通俗音乐,对经典音乐却嗤之以鼻。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摇滚音乐,以为这样就能体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为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这让张亚红深感不安。

  为纠正学生对通俗音乐的认识和审美标准上出现的偏差,张亚红专门设计了音乐实践课《西方通俗音乐掠影》。课前,张亚红和学生一起选择了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代、当代的通俗音乐的典型案例,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她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通俗音乐?通俗音乐有什么特点?它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其历史沿革又是怎样……

  课上,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一些共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都有通俗音乐存在,通俗音乐大多都来源于民间,拥有广泛的听众。经过历史的考验,精品被保留下来,成为经典作品;而那些昙花一现的音乐,则被人们无情地淘汰。今天的通俗音乐能否成为经典,有待历史检验……通过探究,学生对通俗音乐发展的历史沿革、基本特征、社会及艺术价值等,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音乐教育如何塑造灵魂

  让学生拥有一些基本的音乐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拥有深厚的音乐素养和民族情怀。——张亚红

  一定要让中国孩子拥有深厚的民族情怀,这是张亚红音乐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在她看来,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音乐教学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但现实是,很多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不感兴趣。“世界上最难听的音乐就是中国民歌……”一次上中国民歌赏析课时,有学生坦率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对祖国民族音乐缺乏感情,让张亚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决心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了解民族音乐。

  为此,张亚红精心设计了音乐欣赏课“又见《茉莉花》”。她以聆听不同风格和演唱形式的南北两地的《茉莉花》为载体,让学生欣赏,并进行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她引导学生思考:同为《茉莉花》,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张亚红还选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片段,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历史和国外;选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千人交响合唱《茉莉花》的片段,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感受……这节课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祖国音乐及民族精神的审美和认识,更唤醒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完全颠覆了很多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片面认识。

  张亚红不仅在音乐课上,还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德国萨克森国际管乐节在欧洲很有名,但在八一中学金帆管乐团参加之前没有一个亚洲面孔出现过。该音乐节分为室内演奏和室外演奏两部分。2011年,八一中学的金帆管乐团在这两个环节上都受到了评委会的称赞。谈到室外演奏环节,张亚红老师异常激动:“我们特别让孩子们穿上了56个民族的节日盛装,4个老师头戴大头娃娃走在队伍前面……中国代表团走入街道立刻成为所有人的焦点,那种自豪感让我和孩子们铭记一生。”张亚红进一步表示,正是这次德国萨克森管乐节的成功,让她意识到获不获奖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快乐,促进他们成长。

  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打造艺术精英还是锦标主义?在我的艺术教育世界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育人。——张亚红

  生命的内在价值,在于个体生命的觉醒,这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为生命的觉醒而育人。张亚红着眼的并非仅仅是当下,而是做孩子心灵的导师,放眼他们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一生的幸福。

  八一中学金帆管乐团成立于1987年8月1日,现有成员200多人,以“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能把事情做好”为团训,以举办专场音乐会、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和进行国内、外交流演出等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艺术交流实践中得到教育、不断成长、收获快乐。八一中学金帆合唱团近年来多次深入农村、部队,把优美的歌声、高水准的艺术节目送进社区和基层部队……另外,学校舞蹈团、京剧社等也在这种“金帆精神”的感召下培育出了一批批传承金帆文化的“金帆人”。

  “成绩=起点”,对于一个但凡参加的比赛都能斩获优异成绩的团队来说,张亚红更加明确的是端正心态,摆正位置,看重过程,学会仰望星空,而非局限在当下的结果。“你把握不了评委手中的笔,但是你应该能够把握你手中的乐器。”把握能够把握住的;“每个人都是一颗星”,她常对学生讲,“你的长处就是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发光,你就是一颗星,在我们的集体中,每个人都有所长,都是一颗星。”;“学会感恩”,感恩不应是口号,而应是自觉行动……

  “如果你想具有超强的音乐表现力,那么在演奏时,你就要将乐器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用心来诠释音乐的每一个音符。在教育教学方面,如果要实现每个孩子都精彩,那就要将学生当作自己生命中的生命,用心经营每个生命。”张亚红守望着孩子们对音乐率性的自我表现,静听着花开的声音,不仅创造了乐团的奇迹,更创造了人生的精彩。

  2011届学生陆宇烁是一名足球特长生,对表演和主持也感兴趣,于是选修了张亚红的戏剧表演课。后来,陆宇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大型话剧表演,饰演主角。结果,他的演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让所有人大开眼界。很多人根本没想到一个只上过张亚红戏剧表演课的学生,竟然能把一个角色演得如此专业。谈及当初,陆宇烁感慨地说:“是张老师的戏剧表演课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表演。”

  “别看了,没错!就你儿子送的,别人谁还这么有才啊,别小看他,老贵了,全是我一笔一划的……低调,别声张,别人都没准备。”一张长6厘米宽3厘米的小纸条上写着这么一段文字,背面是画。这是张亚红的学生田磊送的。类似于这样的小礼物,她还有很多很多。送这些礼物的不仅有与她相处甚密的社团学生,还有很多是仅仅跟她上过一次课的学生。一节课,温暖孩子一生,张亚红做到了。

  在成就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张亚红同样在成就年轻教师的生命成长。她说:“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也是为了教师的成长。我希望看到青年教师能够超越我,那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张亚红:
从音乐教学走向音乐教育
张亚红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