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心爸爸事件簿
□ 姚贺国

  事件一 我喜欢鱼和妈妈

  某天,妻子去看望老同学,我看天气很好,便答应带儿子去对面的小区公园玩玩,顺道等候妈妈。

  以下是发生在路上的一段对话:

  我:我们去找妈妈吧!

  儿子:我们去看鱼吧!

  我:先去找妈妈!

  儿子:先去看鱼,然后找妈妈!

  我:你喜欢鱼还是喜欢妈妈?

  儿子:我喜欢鱼和妈妈。

  

  虽然看似一段再简单不过的父子对话,但是却让我感慨万千。成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引导或者判断孩子的想法,其实,在鱼和妈妈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而我,为了达到先找妈妈的“目的”,不惜引导孩子作出这样的思维判断——如果先看鱼,就代表不够喜欢妈妈。这样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许多孩子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机灵的孩子会回答,都喜欢。而有些父母会引导孩子必须作出一个选择,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选择会非常困难且毫无意义。因为父母此刻引导的喜欢,是非此即彼式的。这样的引导给予孩子的信号,是对他人的喜爱不允许有包容性。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将来对于喜爱的理解会变得非常狭隘,在对事物的包容性上也会存在问题。

  事件二 吃薯片

  儿子吃薯片,吃得津津有味。见此情景,我虽然不喜欢吃,但还是向他传递了想吃的欲望。他走过来,掏出一片薯片,却没有直接递给我,而是用手掰了一片中很小的一个角给我。我表示很受伤地躲开了,说了一句,小气鬼。儿子有些惊讶,随后把那块大的递给了我。我假装气呼呼地吃了下去,转眼看他,发现他又从袋里拿出一片,依然是掰了其中一个小角,放进自己的嘴巴里,然后再吃另外一个角。天啊,原来这就是儿子吃薯片的方式,他并没有小气,小气的是他的笨爸爸!

  又一次,我以自己的思维误解了儿子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即使是成人,也常常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们都懂得,应该尊重他人的习惯,但是对孩子,却常常做不到。因为在成人心里,孩子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常常被认为附属于父母,因此对于有悖于父母习惯的行为,常常被视为错误。于是,孩子常被塑造成了成人的“复制品”,个别个性张扬的,则被视为叛逆和另类。

  事件三 我在玩“弄断”游戏

  早上,我让儿子去房间里拿毛巾。跟往常一样,他兴冲冲地跑过去了,只是半天不见回来。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蹲在晾衣架的下面,不知道在玩什么。看我走近,他把手中的东西往身后一缩。我问他在干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玩‘弄断’游戏。”我蹲下身子一看,似乎是一根老化的牛皮筋,被弄断成了四五截,而他背后所藏的那段,估计是最长的一段吧。

  经过此事,我有两点感触,其一,儿子怕我会没收他的玩具,说明我这个爸爸还是不够民主,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这些弄断的牛皮筋被我当成垃圾处理掉了。其二,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一样东西都有玩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肯蹲下身来,就能发现很多孩子眼中的宝贝,从而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

  与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总结了很多教子的经验,更让我重新懂得,如何尊重,如何发现,如何寻找到简单的幸福。在这里,希望那些家有稚子的父母们能够如我一样,从单纯美好的小家伙身上学到——爱与被爱。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滨兴学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童言无忌
一块板的构想
童书馆
面对亲子活动中的“意外”
开心爸爸事件簿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