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富:课程更扎实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但课程改革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樊城区域推进课改过程中,有更多的学校不满足于改课堂,开始大胆拓展开发课程内容,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让更多的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拓展能力,提升兴趣。

  “微文化”探究立足本土

  地处农村的樊城区牛首一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优势,开发出独特的牛首校本课程——“微文化”探究,即通过探究活动,把襄阳丰富的历史、地理、文物、山川、草木等,都列为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学校的自然、科技、历史、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向社会拓展,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人民的文化认同感。

  “微文化”探究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访名胜古迹,写历史故事”、“入百姓生活,辑民间传说”、“做襄阳人,集地方话”等,学校组织教师、学生深入百姓生活,走村串巷,通过走访、约访、调查等方式,搜集了大量关于牛首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整理编写,并汇编成册,取名为《牛首民间故事集》。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能力,也认识和了解了家乡。

  尤其是“做襄阳人,集地方话”活动,几乎是全校总动员。学校发动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搜集整理襄阳方言。教师说自己知道的,学生回家后向自己的家人请教,把搜集的方言带回学校,集中讨论、整理、加工,他们不仅要把每句方言的发音弄清楚,还要结合具体的使用环境来理解这些方言的意思及产生的原因、条件等。由于“接地气”,校本读物《襄阳方言大全》一经面世,便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在很多人看来,农村中学开发校本课程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其实只要我们做到重视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即课堂,学习即活动,一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发展。”牛首一中校长罗黎明说。

  “绿色课程”洋溢生命活力

  樊城区青泥湾中学的一切都是与环保有关的。比如教学楼旁的路叫“生态路”,学校食堂旁的路叫“节能路”,学校厕所旁的路叫“环保路”,就连学校每个班级的名称、每个小组的组名都与环保有关。

  然而,最吸引人的还属学校自己开发研制的校本课程。副校长陈鹏飞介绍说,学校从2005年开始开展“可再生能源”教学,内容包括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学习与学科渗透,来让学生了解当前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等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状况。

  学校还成立了环保小分队,负责校园内的卫生、绿化、水电使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并利用节假日深入乡镇农村、街道、厂矿、企业中,义务宣传环保知识,实地调查环境状况,积极提出环保建议。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成立了汉江水质监测小组,坚持每月1次到汉江河边几个排污口进行采水取样,并做好监测报告,及时报送至市环保协会,用实际行动保护汉江母亲河。

  2013年6月,著名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召开了2012-2013年度水质监测小组总结、评估和表彰会,青泥湾水质监测小组被评为年度优秀护水者单位。

  “环保课程,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正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吗?”陈鹏飞说,接下来,他们将把“绿色环保”与“重塑课程”充分结合起来,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与活力,打造绿色课程就意味着打造“师生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课程”。

  “科技课程”无处不在

  三国时期,诸葛亮创造了八阵图,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连弩等攻城利器,成为民间智慧的象征。如今,诸葛亮中学继承诸葛亮衣钵,科技创新活动异常活跃。

  他们将科技创新教育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成为了一门课程。“发明创造教育”每年教学在32课时以上,由国家级创新型名师、市级骨干教师余志成、曾萍专职为七、八年级学生授课,每年寒暑假都布置发明创新作业。

  说起发明创造课,很多人都很困惑不知该如何上。余志成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告诉学生怎么搞发明,而是用一个个小故事,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我以前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一天晚上,他爸爸叫他去买6瓶啤酒,可他回来时,却两手空空。原来,因为他手太小,不小心将酒摔碎了。经历了这件事后,他就思考,怎样既能拿得多又省力气呢?他不仅思考了,还动手实践了,制作了一个叫‘多功能提瓶器’的实用新型发明,不仅获得了专利授权,同时,他的创新热情被点燃。此后,他又参加了无线电兴趣小组,同小组成员一起征战湖北省无线电大赛,还获得了团体金奖!”这就是诸葛亮中学的发明创造课,科技辅导员用身边人的故事、身边人的发明,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发明其实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开动脑筋,在原有物品的基础上,对它的结构、功能加以再创造,就是一次小发明。

  科技创新教育不仅体现在专门的课程上,还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生物课上,教师将原有的生物实验加以改进,衍化成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物理、化学实验课,学生大胆猜想、假设,利用开放的实验室,将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知识通过理化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索内在的科学原理。此外,数学课上的“剪纸拼图”几何教具制作实践活动、外语课上的“生活处处有英语”实践活动等,把生活和学习中科技教育因素挖掘出来,形成“边做边学”的课程。

  诸葛亮中学的创新教育,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上的创新点与科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于是,一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教师、学生发展为本,推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之路在诸葛亮中学铺展开来。

  “成长课程”充满乐趣

  在襄阳市大庆路小学校门右侧的墙壁上,镌刻着这样几个大字——“让每朵花都自然绽放”。

  为了践行这种办学理念,尊重学生生命本体,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校把学生的成长教育放在首位。学校下大气力组织教师创设生命、品德教育课程“成长教育”,学科拓展课程“小课堂大阅读”。2013年,结合艺术教育特色,又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民乐欣赏”、“国学经典诵读”、“书法”、“剪纸”、“楹联”等,学科拓展课程“趣味数学”、“科技活动”、“花样毽子”等。

  一直以来,大庆路小学始终将学生生命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落脚点,认真探究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让教师触摸到教育的真谛,才能让学生与成长的期许热情相拥,在生命的满足中快乐成长。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成长教育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浸身其中。

  就以小小的毽子来说,翻开大庆路小学的校本教材《花样踢毽》,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门类。三年级是“盘踢”、“磕踢”,四年级是“拐踢”、“蹦踢”,到了五年级则是花样翻新的“回看射雕”、“孔雀开屏”、“上天入地”、“蜻蜓点水”等。

  校长李晓蕊告诉记者,学校的成长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安排在每天下午第三节的课外活动中,一天一项教学内容;生命、品德教育课程安排在每周一次的少先队活动时间;学科拓展类课程则由教师在本学科进行拓展教学。

  记者走进五(7)班的教室,学生正在开展“每周关注一细节,每天展示十分钟”的分享活动,学生们踊跃地交流自己在成长教育校本课程中的收获:吴哲昊谈到在“安全教育”板块里学到了安全防范知识,学会了自我保护;帅舒彤谈到通过“习惯养成”板块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还有同学指出,通过“心理健康”这个板块的学习,可以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

  为什么费尽心力编写这样的校本教材?为什么花大量师资和时间开展成长教育校本课程?李晓蕊回答得很朴实:“好的学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和平台,为他们成长注入力量,我希望通过成长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学会展示、学会分享、学会反思、学会成长,这也是我们开展生命成长教育的终极目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解码“学城”
多样:课堂更精彩
丰富:课程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