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 4下一版
2013年12月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良好师德播种美好未来
——江苏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采访纪行
□ 本报记者 郑骊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作为一个拥有140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80万专任教师的教育大省,近年来,江苏省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用高水平的师德师风建设,助推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进程。

  

  2012年5月的那一次挺身而出,让一位普通教师——张丽莉成为“最美”。这位普通教师不普通的行为,闪耀出的“师德光芒”,让人们念念不忘。

  2013年,拥有80万专任教师的江苏省,30余位“张丽莉”式优秀教师的故事逐渐传播开来,同样具有感人的力量。该省通过“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全省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举措,效果逐渐显现。

  人们不禁要问,江苏如何让师德师风建设“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实践层面又有哪些创新型举措?如何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播种教育的美好未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江苏,去探寻江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之“道”。

  把握师德核心,注重师德养成

  如果一所学校,连教师的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何谈职业幸福;如果一个地区,连教师的职业幸福都保证不了,何谈师德师风建设!

  对于农村教师占全市教师总数45%的连云港市,这两个“如果”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先要满足教师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给教师生存的幸福,让教师幸福地教书。”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臧雷说。他们的实现路径,就是从关爱出发,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只有教师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校长刘兴法骄傲的,是学校一直坚持的良苦用心——教师没空买菜,学校就根据教师需求安排专人统一买回,择好了,再按原价卖给教师;教师的孩子没人看护,学校就在校内建儿童乐园,并安排专人管理;教师工资低,市场物价高,学校就建一个低价超市,让教师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更好的产品……

  “这种‘无缝隙’的关爱,让教师得到了实惠,收获了认同。如今,城里的教师都渴望来我们农村学校任教。”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小学校长王建华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宝应县,经济欠发达但思想绝不落后。该县教育局局长蔡祥云每个新年、每个新学期给全县教师的寄语,成为当地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从《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到《精彩事业,提升价值》,再到《教师要争做道德建设的表率》,每一次都饱含哲理。在他的带动下,各学校校长也坚持每年为教师进行“开学第一讲”。

  “如今,校长期待局长的‘局长寄语’,教师期待校长的‘开学第一讲’,从城区到农村,从校长到教师,大家心里都有了期待。”对于思想引领给全县教职员工带来的改变,宝应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蔡连章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今年9月,宝应县更是集中1个月时间,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期待“以最好的道德成长和最幸福的教育情怀,催生教育道德高地”。

  “通过举办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教师的心更静了、劲儿更足了、人更和了。”谈起“师德建设教育月”的成效,氾水中心小学校长张洪军感慨地说。

  养为德之基,爱为德之源。无论是关爱之下教师师德师风的“自我成长”,还是思想引领之下区域整体的师德养成,教师都从中收获到了“稳稳的幸福”,这种“稳稳的幸福”,将助力教师在师德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拓展模范内涵,坚持典型引领

  过去,我们树立的典型、推出的模范,往往都非伤即残、非富即官,人们更多地习惯于仰视,习惯于歌颂,感觉离现实很远、跟自己无关。那么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典型和模范?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邵仲义,一位因“裸捐”感动众人的江苏大学退休职工,被人们誉为“百万善翁”;王强,一位“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大学教授;卞光敏,一位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感动江苏的普通教师;还有孙国华、李吉林、侯晶晶、殷雪梅、景荣春、吴邵萍、徐其军、杨向明……

  这些人,是典型,是模范,是“张丽莉”式的优秀教师。但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更多的,则是那些“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非典型性典型”、“非模范式模范”。

  潘国庆,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初中校长,他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用经典唤醒,以文化浸润”的师德建设之路,让这所农村偏远学校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苗雨,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面对一个美声专业学生提出的想专攻流行音乐的要求,他全力协调,从专业上和表演艺术上给予无私的指导,最终成就了李琦“中国好声音”2013年度总冠军的荣耀;张文涛,赣榆县柘汪中学校长,从1999年开始,自发组建爱心车队,护送学生回家,组织成立爱心基金会,并率先将所有的奖金都捐献出来,只为让贫困生能在食堂平等地吃上热饭……

  这些教师,看起来并不耀眼,听起来也不“模范”,普通到你“说不出他哪里好”,寻常到也许就在你身边。但他们才是师德最普遍也最重要的诠释者。

  “学习优秀教师事迹,播种江苏美好未来。”正如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对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号召一样,“优秀教师”不仅包括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与模范,更应该包括那些现代生活中“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

  紧扣热点问题,坚持疏堵结合

  近几年,有关教师失德、失范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让师德师风建设日益成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常规工作中的重点。如何在做好“防守”工作的同时,有效引导教师健康发展,成为许多区域和学校常常思考的问题。

  实践中,镇江市紧扣热点问题,“强调压力的正向传递,坚持疏堵结合”。该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黄法祥告诉记者,面对客观存在的中小学生家教需求,教育局在全市成立了各级志愿导学中心和辅导站,对学生进行集中义务辅导。

  “为了确保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将志愿导学活动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评优评先的前提条件。下一步,还将对各层次教师参加义务导学的学时做出明确规定。”黄法祥补充道。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大学里,教师不讲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失范,有时候真的是“被逼”的。“单一的评价模式,让有些教师只能铤而走险。”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青年教师柴志雷坦言,改善大学里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同样需要疏堵结合,且疏的意义和价值更大。

  在资源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之后,“给平台比给经费更重要,和谐共进比单纯竞争更重要。”所以,学校设立的“绿色通道”让数媒学院年轻教师王峰“轻易”地通过了职称评定。

  “‘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了职称评定和科研考核机制,避免了论资排辈。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绕过学院,直接向职称评审委员会申请并答辩。”王峰说。

  疏,体现的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关怀;堵,则需要制度上的健全规范。疏堵结合,需要从制度上让师德师风这个“虚词”真正“落地”变“实”。小到一所学校、一个区域,大到整个国家,概莫能外。

  以生为本,强化爱与责任;典型引路,树立爱的榜样;制度创新,保障爱心机制;共建基地,延展爱的渠道……作为师范类院校,江苏师范大学把爱的理念贯穿师德建设始终,并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制度建设,助推师德师风建设,让爱充盈整个校园。

  建立学年末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师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师德师风民主测评制度,建立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制度……南通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余宙,向记者详细解读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全市师德师风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继9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之后,近日又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10+1”的方式,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了界定,并拟定了相应的处罚方式……

  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地方、国家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更回应了全社会对师德师风的高期待,教育行业本身对师德师风的高要求。

  “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下一步,江苏省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意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科学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师德考评办法,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处理办法》为依据,制定本省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理办法。”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表示,希望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营建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让教师自觉向优秀靠拢,为孩子的成长播撒健康阳光的种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育部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划定红线
以良好师德播种美好未来
“师严”然后道尊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