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2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崇高师德塑造教育之魂
——江苏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纪实

  (上接1版)

  爱生如子——“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对“师爱”最好的诠释。从教以来,她始终立足于教学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对每名儿童都一视同仁、无私奉献。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

  如今,70多岁的李吉林依然每天出现在校园,继续着她的研究与探索。“她热情地追逐着生活中和儿童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用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拨动儿童的心弦,书写明天的诗。”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潘仲茗曾这样描述她。

  其实,像李吉林这样的爱心使者,在江苏省教育系统中还有很多。“从那天见到残障儿童起,我内心就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刘嫣静是苏州市金阊培智学校校长,12年前,还是一名幼儿教师的她来到该校义务教学,孩子们无邪的眼神和蹒跚的身影,始终印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她放弃原本的职业,投身培智学校,并主动任教全校学生智力水平最低、能力最差的重度班。有的学生排遗控制能力差,常弄脏衣裤,刘嫣静从不嫌脏嫌臭,帮他们一遍遍换洗,她总是像妈妈一样爱着每一个孩子。

  八旬老人周火生是昆山市千灯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1993年,他从电视里看到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建成开学。镜头中那些山里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周火生,同时也坚定了他捐资助学的信念。近20年来,周火生往返昆山和安徽的“爱心之旅”达85次,共带去募集善款800多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36万元;协建5所学校,并为10所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为希望小学送去上万册图书、数千件衣服,以及近百台电脑等物资;资助学生700多名……“只要我走得动,我就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周火生说。

  淡泊名利——“苦是苦了点,但为了学生,心里是甜的”

  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在江苏的大地上,有这样一群教师,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如果辛苦可以换来孩子们的微笑,那徐其军必将在所不辞。“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徐其军现为南京市六合区竹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教师,这位身患绝症的年轻人曾向命运发出呐喊,向死神发出挑战!12年前,徐其军被检查出患有肾衰竭症及尿毒症。可他休息还不到1个月,就又以饱满的热情忘我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每天早晨他都会恶心呕吐,白天嗜睡,睁不开眼睛,下班时腰酸背痛,晚饭后累得上不了床。但他仍旧每天最早上班,最迟下班。“我们这边都是山里的孩子,学习条件不如城里,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多一点关心,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徐其军坚守乡村的唯一理由。

  正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在这些普通乡村教师的身上汇聚了平凡与伟大。他们淡泊名利、扎根乡土、坚守讲台、真情奉献,书写了时代最伟大的章节。

  邵海霞是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从教25年来,她深知农村学子求学不易,更明白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于是先后收留16名学生,免费给他们提供吃住和辅导作业。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饱尝艰辛,却甘之如饴。“苦是苦了点,但为了学生,心里是甜的。”邵海霞说,“我们学校80%以上学生是留守儿童,让他们到我家来,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和爱护,是我的责任。”为更好地照顾留守儿童,邵海霞甚至连续3次打报告请辞副校长职务,心甘情愿地当一名普通教师。

  “我愿意永远做一株扎根在乡村教育土地上的向日葵,每天执着守望着一株株破土而出的‘小向日葵’,我们一起面朝阳光、心怀希望地成长。”与邵海霞一样,郁雪群也在努力为留守儿童插上梦想的翅膀。郁雪群是邳州市邢楼镇耿庄小学教师,12年的教育历程中,她先后6次主动要求调往更偏远的村小,她用课余时间,历时8年创办6个学生家庭读书点,方便周边孩子阅读,并长年为促进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奔走乡里,风雨无阻。谈起这些,郁雪群只是淡淡一笑,“看到孩子们快乐,所有的辛苦就都值了。”

  严谨笃学——“教育诗篇永不完稿”

  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学识渊博、善于创新的教育行家。27年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始终将学习作为自己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从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吴邵萍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正是因为持久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促使她迅速成长,成为幼教领域的领先者、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科学育人的示范者、青年教师的引领者。

  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需要教育者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不断提升,又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既需要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也需要不怕困难、静心求索的态度。“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32年,要是能再干上30年该多幸福啊!”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18岁来到这个当初还是山沟沟的地方当教师,32年不曾离开。1985年创办行知小学,1986年进行不留级实验,1991年获得全国“学陶”成果一等奖……他努力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试过办校办工厂,写下了五六百万字的教育日记。如今,行知小学也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行知教育是一部永不完稿的诗篇。”杨瑞清说。

  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曾7次获国家科技大奖。从1981年开始,他废寝忘食,如梦如痴地研究竹子,致力于填补国内竹材工业化利用的空白,用7年破解“竹子高温软化展平”的世界难题,历时17载研究开发竹木复合板,十几年专攻“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为竹材的工业化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和世界竹材加工利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如今年逾古稀的张齐生仍未停下脚步。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他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不顾高龄,每年平均出差百余天,与工人、农民亲密接触,继续书写属于科研一线教师的时代传奇。

  忠诚教育——“伟大信念铸就不朽师魂”

  生命是个过程,死亡只是必然的结果,但轨迹是自己的色彩和温度,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就无所畏惧,以伟大信念铸就师者之魂。

  景荣春,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2004年,因常年超负荷教学,废寝忘食搞科研,他罹患肺癌。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理论力学简明教程》、《材料力学简明教程》、《理论力学》等著作,以及“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网上作业题库”等项目的研制和多篇论文。直至2009年底,他因咽喉处肿瘤而完全不能发声,才放弃了讲课,离开了三尺讲台。

  “人总是会死的,我不可能把我的知识带进棺材,得让它们有所传承和发展。我从不问医生我还剩多长时间,3个月就坚强活3个月,1年就坚强活1年,要让自己最后的生命之路依然有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努力工作!”景荣春始终乐观地说。

  正因为有一群像景荣春这样忠诚教育、热爱事业、献身科学的优秀教师,才推动了江苏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他们甚至可以献出生命。

  “贾老师,我还想写本书,如果我能活下去,希望我们能够合作,如果活不成,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王强生前是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教授,这是他临终前留下的短信遗言,他把工作延续到了生命最后一刻。2013年9月4日,王强因患晚期直肠癌病逝,年仅42岁。他与病魔苦苦抗争的5年中,以惊人的毅力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他从不图名利,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一生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学习和传播,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出色‘行者’与‘译者’。”学校党委书记成长春这样评价王强。

  “这辈子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能解决一些问题,能给社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就知足了。”这是河海大学教授彭世彰生前说过的话。2013年12月15日,彭世彰在作学术报告时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三尺讲台,再没有醒来,享年54岁。作为我国节水灌溉专家,彭世彰教授学术造诣精深、教学水平卓著、业务能力突出,他一生以水为伴,致力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节水灌溉理论、灌溉排水新技术及农田生态效应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发出的创新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是从心底热爱他的事业。”彭世彰的师弟殷国玺说。

  无私奉献——“他感动我的,我想传递下去”

  “这些钱我们老两口是用不上了,把它留给需要的人吧。这样,我心中的大石头就落地了!”2013年9月9日,“孙国华奖励基金”成立仪式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举行。74岁的退休教师孙国华将毕生积蓄190万元捐赠给曾任教的漕桥初中,用于奖励该校优秀师生和资助贫困学子。仪式上,孙国华弯腰向大家鞠了一个90度的躬,谦逊地说:“我没大伙说的那么好。”

  “他感动我的,我想传递下去。”孙国华慷慨捐资助学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无数人,大家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奉献自我,传播大爱,让社会爱心潮涌。

  大爱无疆,播种未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人,无数江苏优秀教师向社会传递着爱的力量,让自己美好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81岁的邵仲义是江苏大学原基建处的退休教工,2013年3月28日,当人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躺在地板上,一旁的电视机还开着,身子却已和地砖一样冰凉。或许他没料到意外会在此刻来临,但对遗产,却早有打算。邵仲义逝世后,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和近60万存款全部捐出。其实邵仲义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资助学生,曾捐出50万元的“报恩款”,受益大学生达200多名。“好人离去后未走完的路,必然会有更多人一起继续走下去”,邵仲义的爱心事迹如涓涓细流,滋润和洗涤着无数人的心灵。

  2013年5月7日,泰州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永远地离开了。为抢救一个素不相识的落水男孩,这位41岁的英雄奋不顾身,即使不谙水性,即使已经筋疲力尽,即使最后一刻仍可独自上岸,全身而退,他却始终没有放弃他人的生命。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而英雄的大爱精神也正在向全社会传扬。杨向明的家人拿出部分烈士家属抚恤金,设立“杨向明弘毅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完成学业。“这是我们全家的心愿,相信也是向明所希望的。”杨向明的父亲杨镇祥说。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之一。“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沈健说。下阶段,江苏省教育厅将以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江苏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责任意识,将师德工作作为学校综合考核和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二是制定约束和激励机制,规范职业道德,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鼓励教师为人师表、钻研业务、教书育人、终身从教。三是发掘身边的优秀教师,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四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全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的重要督导内容之一,逐步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群众评价机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以崇高师德塑造教育之魂
链接·师德建设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