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理形态与学校课程
□ 成尚荣

  江苏有3所学校建在高坡上,走进学校要向上走较长的一段路。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符号,彰显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一所是南京市力学小学,是爱国老人邵力子、傅学文创建的。沿着马路往上走,要经过近20级台阶,名副其实的“拾级而上”。一小片广场上,两位老人的雕像栩栩如生,目光慈祥,注视着每一个从他们前面走过的人。“力学”取自老人的名字,成了学校的校训:努力学习、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

  一所是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建在五台山上。进学校,要经过一个很陡很长的坡,他们称为百步坡。百步坡,象征着向上、攀登的精神,永远向上向前。师生们都喜欢百步坡,在学校设置了百步聊吧。“百步坡上语文人”,“百步坡上的青春相遇”……“百步情怀”与“百步精神”成了拉小人永远的文化追求。

  一所是淮安的盱眙中学,建在山巅,到了山顶就到了学校。从山麓到山顶有500米,师生每天上学都是一次登山活动。就在山麓的入口处,学校竖了一块石碑,上书:“登山——这是你每天必修的第一课。”走进学校,你会看到几个字:制高点。是的,登山,象征着让学校发展站在制高点上。制高点,不只是那山巅,更具文化意义:文化的进步让学校走向发展的最高境界。

  3所学校相似的形态景观,引发我一个思考:我们的课程应当是什么形态?什么性质?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尤其是校本课程的“校本”。诸多视角中,地理形态应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等等。

  首先是地理。黑格尔有个著名的论断: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地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是此意。学校不可忽视学校所处的位置,那山、那坡、那水、那树、那房、那石、那桥、那亭……无不是课程资源,无不可以开发成课程。这样的课程亲切、自然,每天都会浸入我们的生活。它无言却不失语,它质朴却不失内蕴。在许多年后,学生们记得住的恰恰是它们。

  其次是山坡。在山坡上行走,是攀登,是“向上”。这是一种向着理想进发的价值诉求。课程是价值的载体,课程也是为了塑造价值,无论是开发课程,还是实施课程,都要让价值置于制高点上引领、渗透。价值,是在事实、现实面前树起理想的旗帜,只有理想被照亮,事实、现实才会进入价值领域。课程文化永远是价值追求的过程。

  再其次是阶梯。拾级而上,意味着知识的阶梯、进步的阶梯,需要不断攀登。阶梯也意味着有序、提升,是规律的象征。中小学的课程实质上是阶梯课程。遗憾的是,当下的课程梯度不明显,有的过大,有的则偏小,有的要让人跨上几步。可见,对规律,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知识分布的规律,我们还没把握准。

  每当走进一所学校,我总是把目光投向学校的地理形态,是它们引发了我对课程的遐想。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地理形态与学校课程
做贴地行走的校本课程
让“发现”成为孩子的基本素养
“雷雨”惊起戏剧梦
校本课程的特色
从何而来
“带着走”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