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教育:走在转型的路上
□ 常生龙

  2012年度PISA测试的结果公布,上海蝉联第一。连续两次测试都是第一,让众多对我国基础教育不满的人深感困惑。为什么会是上海?上海基础教育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阅读了上海市主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尹后庆的《见证变革——站在上海基础教育转折点上》一书后,我得到了答案。

  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上海基础教育一直行走在转型的征途上,同时保持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态势。

  教育行政,从管理向服务转型。上海以管、办、评分离机制建设为重点,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中介优质服务”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学校积极探索章程统领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薄弱学校的托底工作、教育评价等一系列专业工作,交由相关的机构来实施。教育行政的转型,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专业机构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构建了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学校教育,从教学向课程转型。首先,教师从教科书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既要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要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统筹兼顾,注重三者内在目标的一致性。其次,清晰的年度课程计划,明确每学年应给学生提供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时数,使学校能够预期学生学习课程之后的收获。再其次,重视课程标准建设,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型。“教得好”关注的是教师对教材和课程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的设计;“学得好”关注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可能的发展。从关注教材,到关注人的成长,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型,也是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育评价,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型。对学生的评价,逐步发挥综合素养评价手册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对学科教学的评价,重视专题调研、听评课制度的建设,关注常态下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发展性教育督导的方式,帮助学校分析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并对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予以支持和点拨。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教育均衡,从物质层面的均衡向内涵发展的均衡转型。如果说前些年上海的基础教育,在均衡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校舍、教学设备配置等物质层面达标的话,今天的主要任务则是促进每所学校的内涵发展。

  当前,教育依然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推动教育决策模式从经验型转向数据实证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凸显,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抉择和没有“石头”可摸的现实问题,教育改革的推进形态将从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的结合。转型,将是一个持续的、没有终点的过程。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一般认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包括政府的投入、社会的参与、制度的保障和人的智慧。其中,“人的智慧”指的是教师的智慧。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大量教育测量的结果显示,具有充分、正规教育背景的教师,对教育质量有显著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上海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超过国家制定的标准,同时也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攻读高学历,申报高层次的职称。

  新入职教师的“头三脚”踢得如何很关键,将直接影响教师一生的发展。上海推进“见习教师制度”,要求新教师上岗后必须在基地学校参加为期1年的见习培训,熟悉班主任工作和学科课程的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教师的培训,以及针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也有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市、区两级的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在鼓励教师向名特教师学习的同时,也为不同区县、不同学校的教师创设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推动了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成长。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决定着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对学校教师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上海通过项目引领,促进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重点关注数字环境下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构建“教学—检测—分析—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鼓励教师运用数据改进教学,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此外,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从时间上看,凡是教研工作发展得比较理想、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时期,也是基础教育发展得比较好、教学质量比较高的时期。从空间上看,凡是教研组织健全、教研活动活跃的地区,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速度也快,各项教育改革的实验就容易实施与推广。

  所以,上海将教研重心下移:一是在教学空间上,更加关注基层学校和课堂上的教学有效性,加强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指导;二是在教学要素上,把重心从教师的“教”下移到学生的“学”;三是在教学环节上,从关注教材教法等上游的环节,下移到关注有效作业和有效评价等下游环节。上海教研部门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问题,抓住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这两项中心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人的成长是教育的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改革只有扎进解放学生的层面上才能成功,一切制度的改革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进,如果不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都将一事无成。

  反思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就会发现,分数唯上,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简单,缺乏对学生的真实关照;结果功能单一,难以实现学习的过程改进。学生被剥夺了做他们年龄最擅长的事情——获得认识世界和获取有意义的学习经验。针对这些情况,上海率先建立起了“绿色指标”质量评价体系,用十大指标来多元反映学校的教育状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人的全面成长。但是,仅有“绿色指标”还不够,还应设置一系列丰富学生体验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让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今天的学生,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比如,民族责任意识较强但爱国理性不足,悦纳西方文化但渐离民族优良传统,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乐于追新求异但创新能力薄弱,强调自我实现但缺乏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追问……这些特征必须得到教育的关注和回应,这也是教师研究学生的重点领域。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当我们坚信人是教育的目的的时候,必然就会促成个性化教育唱主角的教育新局面。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2013年区域教育创新成果暨年度教育局长推选
上海教育:走在转型的路上
小学教育
呼唤全科教师
“双区一体化”探索均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