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 4下一版
2014年3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改革者更多自主权
□ 雷振海

  每年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齐聚北京,借助全国两会这个平台,在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热烈氛围中,共同畅想美好的未来。而教育,每年都是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与网民就教育话题在线交流,而其围绕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一主题,也是当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我特别关注到,袁贵仁部长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指出,未来将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公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质量,改革教育管理方式增活力;将出台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文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由此我联想到,两会前夕,教育部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专门推介这所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事实上,十一学校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在于让我们看到了“自主”在学校发展、校长办学、学生成长层面的巨大能量,诚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十一学校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减少了行政的管理权,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改革,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政府部门转变了职能,放权给真正能办学、会办学的教育人,使其能全力推进改革;也是教育人转变了观念,放权给充满活力、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生,使其能自主成长。试想,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过多地干预李希贵校长的改革创新,怎么会有今天的十一学校?如果李希贵校长不愿将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的权力下放给教师,教师不愿将课堂的主动权、课程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学生怎么会有如此精彩的自主成长方式?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一直关注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发现,不管是区域还是学校的改革,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恰恰是看改革主体的权力是否得到彰显,是否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旦上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过紧,只关注成绩或者维持所谓的“稳定”,区域或学校的自主改革就很难走得长远;一旦校长或教师管得过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成长就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进一步简政放权,让改革者在行动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将是下一步我国在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全力落实的重点。课堂上,我们提倡教师要放手学生,工作中,我们也期待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放手基层,让基层实践者在真正的自主中,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袁贵仁:综合改革引领教育发展
朱永新:底线,必须无条件遵守
李一飞:多管齐下,推进素质教育
给改革者更多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