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闻 上一版3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真得学学“划火柴”
□ 耿银平

  3月9日多家媒体报道,浙江温州许多家长、教师都在吐槽“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越来越弱”。“为了实验安全,一般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但没想到竟然花了一节课教学生用火柴”。温州市一所省级重点高中的化学教师林老师说,他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划火柴。“学生压根就没接触过锯子,拿锯子握哪儿都需要我手把手教。”乐清中学信息技术科教师李曙强介绍说,完成“久坐、坐姿、灯光提示器”这项作品时,学生需用锯子切割塑料板,但由于技术生疏,学生切割精度无法达到要求,只能一直重复进行。

  “拿锯子”、“划火柴”确实已经像钻木取火一样古老了,但绝没有达到老朽程度,要不在先进的互联网时代,聪明的我们早就淘汰它们了。诚然,孩子们对此类技术不必娴熟自如,但如此陌生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

  结合孩子的“会”和“不会”来造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会”:孩子会学习,会算题,会弹复杂的钢琴,会玩互联网,会打高妙的游戏,会考重点大学,会按照家长的设计成为精致的“分数的机器”、“功利的道具”和“升学率的忠实执行者”。再看看“不会”: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不会修理玩具,不会玩,不善交际,不会给自己设计未来等,更不会使用很多工具,很像个“生活傻子”。

  “会”的分量很充足,却否定不了“不会”的虚空;“会”的颜色很鲜艳,却掩饰不了“不会”的暗淡;“会”的力量很强大,却抑制不住“不会”中的无力无奈。新闻报道大学生找不到回家的路,衣服脏了不会洗寄回家让家人洗。名校状元毕业后不想工作,说没意思就想当流浪汉。诸多学生只想成为银行家、科学家等。但梦想再动人,必须附着在现实的生活土壤上,先要让自己活下去,否则,一切发展都会成为无本之木。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如果什么都“不会”,终究会长成一个不堪一击的“泡沫人才”、“花瓶人才”!

  孩子可以不会拿锯子、划火柴,却不能不会生活,不会生存;孩子可以在分数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却不能总在生活道路中“关山重重”,成了当之无愧的“生活弱智儿”。你的成绩很诱人,你的生存却很忧郁;你的收入可能很高,你的生活却总觉得没趣;你的眼界很高,你的幸福能力就是高不起来。这还不是个重大的“成长悲剧”吗?

  “为生活计”、“为长远计”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教育目标,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强调,“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如果这些都受到了忽视,说明教育者根本没有站到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看到“生活弱智症”对孩子造成的祸害和伤害。总认为生活和生存技能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学了也没用”,孩子怎么不成为“合格的生活笨蛋和傻蛋”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今天真得学学“划火柴”
课改的终点思维
胶带不该成为必备文具
取消“重点中学”
何必再评“示范学校”
不应误读禁播《水浒》的教育善意
欢迎加入中国教师报
我们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