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闻 上一版3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改的终点思维
□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

  课改没有终点站,但课改需要有终点思维。终点思维就是先想好目的地,再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以终点为起点,反方向朝着起点去思考和计划。

  一个社会,当它不再急于赶路,目光从关注GDP数值转向寻求自身的和谐,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开始步入正轨。这是社会的进步。

  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课改,当人们不再忙着赶路,不再纠缠于技术,不再纠结于考试,转向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成长的时候,则意味着教育价值重建的真正开始。这是教育的进步。

  课改,是一项旅程。每一位课改人都知道方向在哪里,目标在哪里,但旅程中却往往表现出行动的无力感。大家都在忙着赶路,却忘记了欣赏旅途中的风景,忘记了发现自己的幸福,以至于迷失在技术的漩涡,顾不上关注技术背后的人、生命、心灵和精神。

  这也许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永远无限逼近,却永远无法真正重合。这也许正是课改当下的尴尬。人们已经习惯于在旅程中匆忙赶路。当人们在课堂上只顾着赶流程的时候,便赶走了课堂的灵动,赶走了课堂的文化因子,赶走了对生命应有的关照;当人们在课程上只顾着赶种类有多丰富的时候,便赶走了学生的需求,赶走了课程的本义,赶走了最初为什么出发的那个“发心”。

  课改走过的十多年里,人们关注过改课堂、改课程、改管理,但归根结底都是在改方法、改技术。其实,人,才是课改中的关键因素。而人是需要精神的,人只有活在精神世界里,才能真正活出精彩,活出幸福,活出喜悦。

  接下来的十年,课改不能仅停留在经营技术和方法上,更要尝试去经营人心,经营人的精神世界。课改只有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筑起巢穴,才能安放好教育的灵魂。课改只有让与之相关的每一个人,包括局长、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行动中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进而创造自我,课改才有未来;只有让越来越多的课改人在这场变革中找到更高的追求,让课改成为教育者自我修炼的“法门”,成为内心有力量的人,成为有使命感的人,教育才有希望。

  课改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人以及人背后的精神,这正契合了课改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即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当行动成为习惯,进而积淀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背后便是可以触摸的信仰。当课改人在行动中触摸到自己的信仰时,课改便跳出了教育之外,有了更高的占位。课改的终极关怀就是让每一位教育人重拾信仰,尽管信仰可能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有人诠释,信仰是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教育者的信仰,无疑是对理想教育的仰慕和对生命个体的敬畏。

  课改的一小步,将是教育的一大步。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成长是从精神发育开始的,是从生命的自我觉知开始的。所以,课改应有三个面向,一个面向是理念,一个面向是技术,另一个面向则是精神。理念让人们明晰方向,技术让人们行动有力,而精神让人们持续行走。倘若课改不能直指人心,不能触动心灵,不能提高精神海拔,那么,理念和技术都可能因此而中断。理念泛滥与技术至上,都可能让课改在顾此失彼中误入歧途。

  课改没有终点站,但课改需要有终点思维。终点思维就是先想好目的地,再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以终点为起点,反方向朝着起点去思考和计划。善于使用终点思维,课改才不至于偏离航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今天真得学学“划火柴”
课改的终点思维
胶带不该成为必备文具
取消“重点中学”
何必再评“示范学校”
不应误读禁播《水浒》的教育善意
欢迎加入中国教师报
我们等你来!